×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清华哲人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叶企孙:鲜为人知的苦难历史
      ——评《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

              ·洪 蔚·

  在长久的沉寂之后,叶企孙的名字,又重重新被人提起。说他是中国科技基石,一点也不为过,他是杨振宁、李政道等国际知名学者的老师;23位“两弹一星” 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半数以上是他的学生;他创建了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培养出50多位院士;早在读博士时,他就以论文《普朗克(Planck)常数的测定》把握了科技界的新潮流,而名声大噪。然而,这样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却在1952年离开清华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特别是1967到1977年间,忽然销声匿迹,仿佛科教界从来没有过这样一个人。

◇ 熊大缜冤案

  叶企孙1898年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上海教育学会会长,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洋文化都有研究,叶企孙受其父影响,学贯中西。1926年叶企孙创建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随清华大学物理系并入北京大学后,便在接踵而至的“思想改造运动”和“文化大革命”中,销声匿迹了。

  说起“熊大缜冤案”还要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学生,虞昊根据钱伟长、葛庭燧等叶企孙学生的回忆。首先编成《一代师表叶企孙》一书。后又据叶企孙本人在“文革”中的受审材料,弄清了事件的始末:

  抗战初期,吕正操率部北上抗日。辅仁大学化学系教师共产党员张珍为吕正操部寻找抗日知识分子,从事军队的技术后勤工作。他找到熊大缜,熊与叶师商议后,未听从他的劝阻,奔赴吕正操部,利用专业知识为部队制造炸药、无线电等军用器材,很受吕正操赏识。后又有一批知识分子赴冀中区,为抗战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时党内由于革命斗争的异常复杂,易受极左思想的影响,对知识分子产生怀疑,组织了所谓的“锄奸队”。熊大缜被“锄奸队”当作特务关押。当时吕正操也受到怀疑,自身难保,无力营救。后部队转移,携带“特务”不便,于是未经审理,将熊处死,并定案为特务。

  熊大缜参加抗战后不久,清华大学教师南下转移至长沙,叶企孙从北平来到天津,在天津的法租界组织清华同学会,安排清华教师南下事宜。叶企孙在天津期间多次与熊接触,并用清华大学经费和自己的积蓄协助部队的技术后勤工作。叶企孙来到西南联大后才知道熊大缜被捕,但并不知详情,更不知熊已经牺牲,便多方打听熊的下落,还来到重庆,想通过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营救熊大缜。解放后,叶企孙继续多方呼吁,要求为熊平反。这些所为,为叶企孙在文革中蒙冤,埋下了伏笔。

◇ 蒙冤20年

  文革初期,一开始是吕正操受到审查,因为熊大缜一直受到吕正操的赏识提拔,熊大缜特务案,又被重新提出并进一步调查。因为熊大缜是叶企孙的学生,从军后和叶企孙颇多联络,受到叶企孙的协助,便被诬为特务头子,说熊大缜是受他的派遣。熊大缜通过叶企孙得到的援助,也被说成是来自国民党反动派。

  1967年6月起,叶企孙便被北大红卫兵揪斗、关押、抄家,并被送往“黑帮劳改队”,叶企孙突然受到刺激,曾一度精神错乱。

  1968年,叶企孙正式被逮捕关押,在押期间,叶企孙受过8次连续提审,写过多次“笔供”,受到了尊严和人格上的侮辱。关押一年多以后,叶企孙被放回北大,在“敌我矛盾,人民内部处理”的原则下,叶企孙继续背着特务的帽子,受到打击和监视。

  当时叶师住进北大的一间斗室里,腰已经弯到了90度,处境非常悲惨。

  1977年1月13日,叶企孙背着特务的帽子,含冤去世。

  1986年,清华学生写信给吕正操要求为叶企孙平反。

  1987年平反文件公布。

  1992年,海内外127位知名学者联名向清华大学呼吁为叶企孙建立铜像,1995年在清华大学举行了隆重的铜像落成仪式。

  2001年,叶企孙的传记《中国科技的基石》问世,至此这位中国当代科技的奠基人,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荣光。李政道在回忆他的这位老师时说:“叶先生对我的教导,是一辈子忘不了的。”

◇ 严格而又慈爱的老师

  《中国科技的基石》作者之一虞昊,也是叶企孙的学生,在亲身体验与多年的调查中,他还原了一个完整的作为良师的叶企孙。虞昊说,他认为,没有叶企孙就没有今天的李政道。李政道入学不久,叶企孙即发现他的理论基础高过同辈,自学能力超常,便要他不必听他讲授的理论课了,但实验课一定要认真学。虞昊保管的资料里,有一张李政道当年理论课的试卷,卷面只扣了两分,总分却只有83分。虞昊说,当年李政道的实验成绩不好,叶企孙把他的两门功课加起来算分,提醒他,理论要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

  虞昊回忆说,叶企孙不善言辞,给人一种很严厉的印象,而接触过他的学生都对他非常敬爱。虞昊记得他刚入学不久,全班30多位学生就被叶师请到自己的宿舍小聚,在聚会上叶师逐个和学生谈话,了解学业和家庭状况。有个高个子同学家境不好,衣服都破了,叶师对他说:“以后有困难就来找我。”后来,“找叶先生去。”成了学生们遇到困难时常说的话。

  有一年暑假,王淦昌经济困难没钱回家,叶师知道后,找到他说:“我给你钱,回家去吧。”叶企孙终身未婚。虞昊与叶老的侄子叶铭汉根据一些情形猜测,叶老曾一度倾心于他的寡嫂,大概是迫于礼教,这段痴情没有结果,叶老便终身不娶,献身于科学理想。

◇ 清华哲人

  本书的另一个作者黄延复,多年从事清华大学校史研究,入校时,虽然叶先生正在以“校委员会主席”的身份主持校政,但严格说,他并未亲聆叶先生的教诲,然而他说叶老一直是他所景仰的人。一直从事校史研究的黄延复,从学校历史发展的角度对先辈们研究后,把知识分子分为五个层次:圣、哲、贤、儒、士。他认为一般知识分子,包括杨振宁、李政道等人只能算做士,普通读书人而已,而在他看来,叶老则是一位在清华历史上少数称得上“哲人”的人物之一。许多人为叶老的含冤叫屈,黄延复说,没有那段苦难的岁月,我们无法了解叶老的人格境界,也就看不到他修养的完善。黄延复说,从叶老受审的交代材料中,也能看出叶老的哲人品格。叶老在一篇交代材料上这样写:“熊大缜到了今天,我对他影响很大,我只教了他科学,没有对他进行人格教育,我没有尽到教育责任。”

  叶老从监狱放出后,住在斗室中,从无一句怨言。朋友来看他,想听他诉说遭遇,他从书架上取出《宋书·范晔传》读了一段范晔在逆境中的自述,以表白自己的心境:“吾狂衅覆灭,岂复可言,汝等皆当以罪人弃之,然吾平生行己任怀,应犹可寻。至于不能,意中所解,汝等或不细知。”在这种自述中,叶企孙的人格、品质和哲人风范,达到了一种圆满的境界。

◇ 可贵的第一手资料

  《中国科技的基石》一书,最可贵的是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据虞昊介绍,这些资料来源主要有三。

  90年代初,虞昊在为建立叶企孙奖学金筹集资金的过程中,结识了许多叶老早年的学生、朋友,像钱伟长、王淦昌、钱临照、顾毓绣等约50人,并邀请他们写下了纪念和回忆叶老的文章,以《一代师表叶企孙》为题结集出版。他们对叶老的回忆是了解叶老的一个途径。同时,虞昊还结识了叶老的侄子叶铭汉,由于叶老无儿无女,叶老的日记等遗物,均由叶铭汉保管(其中包括李政道的试卷),叶铭汉慷慨地将它们提供给虞昊。

  最珍贵的是,北大为虞昊提供的叶企孙在北大受审的交代材料。这三方资料组合成了叶老的一生。

  出于对叶老的敬爱,黄延复曾在《航空报》上发表《万古云霄一羽毛》一文,纪念叶企孙。复旦大学出版社见文后,向黄延复约写叶企孙传记,黄延复由于自身不懂物理学,便找到虞昊合作,两人的长处加在一起,便有了这本《中国科技的基石——叶企孙和科学大师们》。在采访中,叶铭汉谈起阅后的感想说:“这本书写得挺好,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知识分子的贡献,为知识分子讲话。”叶铭汉是高能物理所的研究员,现已退休。

  美籍华裔学者、叶企孙的好友、曾与叶合作创建清华大学工学院的顾毓绣,对本书则有更高的评价,他说;“此书可以传世。”

□ 原载于《科学时报》2001年3月23日读书周刊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