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00-04年我在天津和平路中华曲苑听众友相声团的相声大会。底角儿是黄铁良尹笑生老二位。前者14岁拜师侯宝林并参加老舍领衔的相声改进小组,后者是名家尹寿山的公子,6岁拜师马三立。其他演员如佟守本、陈鸣志、张永久、扬威,也都是马三立、郭荣启的徒孙,最次的也是北方曲校的优秀学员。剧场只有150个座位,票价10元免费茶水,一场七段都带有返场,长达三个半小时。他们几乎赚不到钱,更多的是为所钟爱的相声艺术无私奉献。如果没有97年在于宝林(没写错,不是侯宝林)尹笑生的倡导下把相声回归剧场,郭德刚的走红一定没有这么快。
我不知道不熟悉相声的观众如何理解相声的“商业演出”,一个民间团体能够坚持上边所讲的演出再正常不过了。能在万人体育馆一场赚到上百万(对很多人来讲这才算是“商业”),相声历史上很少出现。郭德刚算一个,以后也会有的。
有人问过田连元先生“评书会不会消失”,田先生回答:“只要人们还说话,评书就不会消失。”我想相声也一样的。我年纪小,但是听父辈讲过文革中除了马系的友谊颂和常宝霆的挖宝,几乎没有相声;粉碎四人帮后相声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大约在此后的15年里,由于电视普及以及艺术欣赏的多元化,相声步入低估。后来的复苏就是这几年的事情。我想正常的情况下低谷高潮都不会很突兀,维持七八分热度才是平常心。两年前我和字者在一个偶然的场合表演(很不熟练,拿着本子念)传统相声梦中婚,在我看来一个艺术价值并不高的段子,没想到惹得一位不太会讲普通话的台湾老先生前仰后盍。那时我才真正开始理解相声为什么是艺术,她太能牵动炎黄子孙的笑神经了。
郭德刚火了以后,打相声主义的人多起来了,不能放到台面上的主义居多。无论什么主义,好的坏的,最好还是事先彻底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这样也有助于实现那个“主义”。“打死相声”!?社会学心理学领域里不太好实现,想想基因学方法吧。生物进化到类人猿才开始笑,可见这个笑的基因不是必须的,敲除笑的基因应该是个好办法。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