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父亲是个京剧票友,喜欢唱谭鑫培的老生。母亲爱听,总给父亲打鼓点唱过门。我和姐姐们虽然听不懂,但当时也没有电视可看,只好跟着起哄。时间久了,便也喜欢起来,还时常帮着打小锣。
父亲的老生唱的杂,不光谭派,马派和麒派也唱。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摇着扇子和脖子唱的马连良的<<空城计>>。我想跟他学,他冲我一立眼睛:“去唱样板戏!”当时的收音机里整天放八个革命现代京剧,不用学便会了。但父亲从来不唱这个,只唱他的老戏。我纳闷儿:老戏那么有韵味儿,为啥不教我?父亲不唱样板戏,为啥又让我唱?
6岁那年的儿童节,赶上工大幼儿园演出,我上台唱杨子荣<<打虎上山>>。父亲第一次给我完整示范了一遍,并给我指出两个错处:“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的拖腔有误,并且是“寄”壮志而非我唱的“立”壮志。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虽然有点紧张但唱的还可以,掌声挺热烈,于是又返场加唱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小段。下了后台,园长李阿姨把我领到里边的一个装乐器的小屋,里面坐着一男一女。男的戴眼镜穿中山装,手里拿个小本本;女的很和蔼,说话很好听。那男的先问了我叫什么、多大了,然后又问我愿不愿意学京剧。我说喜欢,他就在他的小本本上记什么东西不作声了。接着那女的叫我用手尽量够地面,又让我脱了鞋看我的脚底,拉着我的胳膊捏了捏骨头,对那男的说了声:“行。”那男的就把一个表格交给李阿姨,和那女的起身走了。临出门,那女的还微笑着摸了一下我的头顶。
李阿姨领我去见父亲母亲,父亲沉吟了半天也不说话,母亲接过表格谢了李阿姨,说回家考虑考虑。当晚,父亲和母亲谈了很晚,到半夜我起来去上厕所,还听到他们的房间里传来说话的声音。
第二天清早,父亲把刚睡醒的我叫到他的房间,郑重地问我是否真的喜欢京剧。我使劲点着头,父亲叹了口气说:“好吧,我带你去考试。”换上母亲给做的一身草绿色的童装,我坐上父亲的自行车,来到一个好大的院子。
院子里开满漂亮的花儿,还有假山和亭子。我和父亲来到一个大教室前,教室门上写着:XX市京剧院少年班招生处(由于从3岁开始认字,这些字还都认得)。父亲把填好的表格交给门旁的工作人员并拿到号码,在门外等着叫号。
等了很久,才听到我的号码。推门进去,见讲台上坐着5个人,有两个就是在礼堂后台的见过的那对男女。他们两个没有考我,其余的三人一个让我跟他学发声,一个让我跟他学吐字,另一个让我跟她作动作。考试大概有半个小时(父亲说的),我和父亲回家了。一路上谁也没说话,父亲甚至没问我考了些什么。
一个月后,我家接到一个通知书,母亲高兴地告诉我被录取了,父亲还是不作声,低头抽他的烟。
9月1日,我去京剧院报道,是一个小排练场,旁边的架子上摆满了刀枪剑戟,还挂着好看的戏服和行头。我们这个少年班有50多个人,都是6到7岁。我好奇地在场子里看着,忍不住去摸那兵器想知道是不是真的,被老师大声训斥了一声,吓得把手又缩了回来。
我们的课分成文化课和训练课两类,文化课不重,训练课就苦多了。每天天不亮就被老师叫醒去假山后练声,然后到排练场下腰、劈腿、小翻。我的下腰劈腿还可以,就怕空翻。侧手翻还行,键子小翻却怎么练也不灵。
一年以后,有几个女同学坚持不住走了,班里剩下40几个人。排练也是唱念作打的基本功,偶尔排一两出选段去作汇报演出,记得排过<<智斗>>、<<粥棚脱险>>和<<家住安源>>。
第三年开始分行当,大家都抢着去当生、净、丑,没人喜欢报旦角。我也争着去当“小生”,可老师偏偏给我安排了个“青衣”。我委屈着去找老师,说不愿选女娃娃的行当。老师指着墙上梅尚程荀的照片问我:“你说他们谁是女娃娃?”
没办法,我只好“选”了青衣。这下更苦了,嗓子每天练的发涩不说,光那身段就够别扭的。推门和碎步,水袖和亮相,对于一个男孩子是多么的折磨,还要忍受同学的白眼。回家跟父亲母亲诉苦,父亲给我讲了梅兰芳的故事,告诉我青衣是京剧艺术的精华,梨园是不想让它失传才选择男孩子学习的。
这一年的课程里增加了份量,对于唱腔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发声练习是每天的必修,开始发声部位不准,嗓子痛的不行,后来慢慢掌握了胸腹和头鼻腔共鸣,又觉得头疼脑胀的。
这些还不算,还要学戏剧知识。刚唱完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又要练程彦秋的<<望江亭>>,然后还要求讲出他们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美。唉,真是难为了刚刚9岁的我。
那一年还接连发生了许多大事,先是周公谢世,然后毛公长辞,接着红色电波又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京剧院也发生重大人事调整,老师们都兴奋不已,告诉我们京剧有希望了。
京剧是有希望了,可我却陷入了绝望。和父亲母亲谈了几次,最后父亲作出影响我今后人生走势的决定:退出京剧院。
我像鸟儿飞出囚笼般来到小学校园,开始学习还有点跟不上,不出半年就成了班里的好学生。后来的人生也证实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但心里多多少少还对京剧有着些许怀念。
工作后有一次电力系统汇演,机关排了<<智斗>>一折参演。演出前一天,扮阿庆嫂的女调度突然得了重感冒发不出了声,可把局长急坏了。我自告奋勇试了试,除了嗓子稍微因抽烟过度有点潮以外,其它演出效果俱佳。局长喜出望外,亲自督战,结果勇夺汇演一等奖。我想并不是我的演唱如何的字正腔圆,而是大家对于反串的新奇,以及台上滑稽的舞台对比:阿庆嫂人高马大,胡司令瘦小枯干,刁得一却是个胖子。
为机关争了光,局长特意安排一桌庆功宴,每人还发了500元奖金。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父亲的老生唱的杂,不光谭派,马派和麒派也唱。不过,我最喜欢的还是他摇着扇子和脖子唱的马连良的<<空城计>>。我想跟他学,他冲我一立眼睛:“去唱样板戏!”当时的收音机里整天放八个革命现代京剧,不用学便会了。但父亲从来不唱这个,只唱他的老戏。我纳闷儿:老戏那么有韵味儿,为啥不教我?父亲不唱样板戏,为啥又让我唱?
6岁那年的儿童节,赶上工大幼儿园演出,我上台唱杨子荣<<打虎上山>>。父亲第一次给我完整示范了一遍,并给我指出两个错处:“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的拖腔有误,并且是“寄”壮志而非我唱的“立”壮志。
那是我第一次面对台下黑压压的观众,虽然有点紧张但唱的还可以,掌声挺热烈,于是又返场加唱了<<甘洒热血写春秋>>小段。下了后台,园长李阿姨把我领到里边的一个装乐器的小屋,里面坐着一男一女。男的戴眼镜穿中山装,手里拿个小本本;女的很和蔼,说话很好听。那男的先问了我叫什么、多大了,然后又问我愿不愿意学京剧。我说喜欢,他就在他的小本本上记什么东西不作声了。接着那女的叫我用手尽量够地面,又让我脱了鞋看我的脚底,拉着我的胳膊捏了捏骨头,对那男的说了声:“行。”那男的就把一个表格交给李阿姨,和那女的起身走了。临出门,那女的还微笑着摸了一下我的头顶。
李阿姨领我去见父亲母亲,父亲沉吟了半天也不说话,母亲接过表格谢了李阿姨,说回家考虑考虑。当晚,父亲和母亲谈了很晚,到半夜我起来去上厕所,还听到他们的房间里传来说话的声音。
第二天清早,父亲把刚睡醒的我叫到他的房间,郑重地问我是否真的喜欢京剧。我使劲点着头,父亲叹了口气说:“好吧,我带你去考试。”换上母亲给做的一身草绿色的童装,我坐上父亲的自行车,来到一个好大的院子。
院子里开满漂亮的花儿,还有假山和亭子。我和父亲来到一个大教室前,教室门上写着:XX市京剧院少年班招生处(由于从3岁开始认字,这些字还都认得)。父亲把填好的表格交给门旁的工作人员并拿到号码,在门外等着叫号。
等了很久,才听到我的号码。推门进去,见讲台上坐着5个人,有两个就是在礼堂后台的见过的那对男女。他们两个没有考我,其余的三人一个让我跟他学发声,一个让我跟他学吐字,另一个让我跟她作动作。考试大概有半个小时(父亲说的),我和父亲回家了。一路上谁也没说话,父亲甚至没问我考了些什么。
一个月后,我家接到一个通知书,母亲高兴地告诉我被录取了,父亲还是不作声,低头抽他的烟。
9月1日,我去京剧院报道,是一个小排练场,旁边的架子上摆满了刀枪剑戟,还挂着好看的戏服和行头。我们这个少年班有50多个人,都是6到7岁。我好奇地在场子里看着,忍不住去摸那兵器想知道是不是真的,被老师大声训斥了一声,吓得把手又缩了回来。
我们的课分成文化课和训练课两类,文化课不重,训练课就苦多了。每天天不亮就被老师叫醒去假山后练声,然后到排练场下腰、劈腿、小翻。我的下腰劈腿还可以,就怕空翻。侧手翻还行,键子小翻却怎么练也不灵。
一年以后,有几个女同学坚持不住走了,班里剩下40几个人。排练也是唱念作打的基本功,偶尔排一两出选段去作汇报演出,记得排过<<智斗>>、<<粥棚脱险>>和<<家住安源>>。
第三年开始分行当,大家都抢着去当生、净、丑,没人喜欢报旦角。我也争着去当“小生”,可老师偏偏给我安排了个“青衣”。我委屈着去找老师,说不愿选女娃娃的行当。老师指着墙上梅尚程荀的照片问我:“你说他们谁是女娃娃?”
没办法,我只好“选”了青衣。这下更苦了,嗓子每天练的发涩不说,光那身段就够别扭的。推门和碎步,水袖和亮相,对于一个男孩子是多么的折磨,还要忍受同学的白眼。回家跟父亲母亲诉苦,父亲给我讲了梅兰芳的故事,告诉我青衣是京剧艺术的精华,梨园是不想让它失传才选择男孩子学习的。
这一年的课程里增加了份量,对于唱腔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发声练习是每天的必修,开始发声部位不准,嗓子痛的不行,后来慢慢掌握了胸腹和头鼻腔共鸣,又觉得头疼脑胀的。
这些还不算,还要学戏剧知识。刚唱完梅兰芳的<<霸王别姬>>,又要练程彦秋的<<望江亭>>,然后还要求讲出他们的不同和各自的优美。唉,真是难为了刚刚9岁的我。
那一年还接连发生了许多大事,先是周公谢世,然后毛公长辞,接着红色电波又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京剧院也发生重大人事调整,老师们都兴奋不已,告诉我们京剧有希望了。
京剧是有希望了,可我却陷入了绝望。和父亲母亲谈了几次,最后父亲作出影响我今后人生走势的决定:退出京剧院。
我像鸟儿飞出囚笼般来到小学校园,开始学习还有点跟不上,不出半年就成了班里的好学生。后来的人生也证实了这一选择的正确性,但心里多多少少还对京剧有着些许怀念。
工作后有一次电力系统汇演,机关排了<<智斗>>一折参演。演出前一天,扮阿庆嫂的女调度突然得了重感冒发不出了声,可把局长急坏了。我自告奋勇试了试,除了嗓子稍微因抽烟过度有点潮以外,其它演出效果俱佳。局长喜出望外,亲自督战,结果勇夺汇演一等奖。我想并不是我的演唱如何的字正腔圆,而是大家对于反串的新奇,以及台上滑稽的舞台对比:阿庆嫂人高马大,胡司令瘦小枯干,刁得一却是个胖子。
为机关争了光,局长特意安排一桌庆功宴,每人还发了500元奖金。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