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談中國近代史,離不開國共兩黨;而研究國共兩黨史,離不開西安事變,因它是兩黨關係的轉折點;但西安事變的主角張學良,活到101歲,就是不肯說出事變內幕,直到10月14日去世,把他知道的秘密帶進了墳墓。(chinesenewsnet.com)
自1936年西安事變至今65年中,海內外出版了很多關於這一事件的書籍,截止1991年底,僅中國大陸就已出版了23種;另外還有張學良接受各種媒體採訪的談話。但海峽兩岸對張學良的評價卻像黑、白那樣兩極﹕大陸把他譽為“民族英雄”,台灣定他為“歷史罪人”(解除黨禁報禁後,台灣已有不同聲音)。(chinesenewsnet.com)
到底怎樣給張學良蓋棺論定?要回答它,就必須弄清楚七個關鍵性問題﹕第一,日本侵佔東三省,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第二,蔣介石為何不同意“抗日”?第三,張學良為什麼發動兵諫?第四,西安事變造成什麼後果?第五,誰應該對西安事變負責?第六,張學良為何近一生被囚禁?第七,張學良怎樣看待中國那段歷史?(chinesenewsnet.com)
第一,張學良為什麼在東北不抵抗?(chinesenewsnet.com)
1991年5月,在張學良被軟禁50多年後首次獲準來美國那次,在東北同鄉會的安排下,我和李勇、徐松林、劉賓雁等八個東北人在紐約以老鄉的名義去看望了他。在長達150多分鐘的聚談中,張學良有意無意地解釋了很多問題。(chinesenewsnet.com)
對於日本入侵東三省,東北軍不予抵抗,世間廣泛流傳是因為蔣介石曾有一手諭給張學良,不讓其抵抗。我問張學良“到底有沒有這個手諭呢?”張學良明確回答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可能要佔領全中國,我想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借口擴大戰事。我們採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最後不能‘殺不出血’。殺到全中國來了,我們只能拼死一搏。”(chinesenewsnet.com)
1990年12月9日,張學良在台灣軟禁幾十年後首次接受記者採訪(日本NHK電視)時也是這樣解釋﹕“當時的中央不是蔣總統,是孫科(蔣那段時間下野,國民政府主席是林森,行政院長是孫科),當時中央給我的指示是,相應處理。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認那時判斷錯誤。我下令不抵抗是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chinesenewsnet.com)
除了所謂“錯估局勢”,張學良可能還有不願直說的原因,那就是東北軍根本不是日本關東軍的對手,如果抵抗就是全軍覆沒。包括張學良在內的中國軍閥們,都是靠部隊多少而存在的,沒有了東北軍,就沒有了張學良的地位。東北深山老林多,盛產土匪。張作霖的東北軍其實就是最大宗的土匪,在小股土匪眼裡它是“正規軍”,但碰上裝備精良受過訓練的日本關東軍,東北軍就露出土匪本色。張學良曾為爭奪鐵路權率東北軍和蘇俄軍隊交過手,結果大敗,被迫簽訂屈辱條約。那次慘敗,等於向日本展示了東北軍不是東北虎,而是紙老虎。1933年3月熱河一戰,日軍僅用128名先頭騎兵,幾乎兵不血刃就攻佔了熱河省會承德,可想而知東北軍的戰力和張學良的指揮能力。(chinesenewsnet.com)
汪精衛雖然後來成為漢奸,但在918事變時,他是主張抗日的,他繼孫科後出任行政院長,曾多次給張學良發電報,催促他出兵抵抗,責備張學良“去歲放棄沈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但張學良總是推諉說糧餉不足,拒不行動,並還暗指汪精衛無權指揮東北軍,結果氣得汪精衛辭職出洋,認為這個行政院長沒法幹了。 在日本關東軍攻打熱河之前,中國有識之士都認為張學良這個當時吸毒成性、沉緬女色的公子哥根本沒有能力指揮整個華北的抗日,軍政老將宋哲元、商震、龐炳勛等都要求蔣介石親自北上,指揮抗日。著名知識份子胡適、丁文江、翁文灝三人當時曾聯名致電蔣介石,指出華北抗日,不是張學良能夠領導的,熱河如果再輕易失守,政府責任難逃,吁請蔣介石速來華北親自指揮。 蔣介石接到胡適等人電報後覆電說,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當天夜裡,熱河全境就被日軍佔領。蔣介石後來感嘆說:“我估計日本要用六個師團的人,日本國內和台灣(當時在日本手裡)都得動員兵力。我們每日都有情報,知道日本沒有動員,故料日本不過虛聲嚇人而已。不料日本對湯玉麟、張學良的軍隊(能力的瞭解)比我們知道得多。”(chinesenewsnet.com)
當時進攻東北的日本軍隊只有幾萬人,而僅張學良的東北軍就有30萬部隊,但熱河就這樣輕易失守,對此胡適非常悲憤,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全國震驚之後”一文,認為熱河失守,張學良罪責難逃。胡適毫不客氣地指出﹕“張學良的體力與精神,知識與訓練,都不是能夠擔當這種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chinesenewsnet.com)
地質學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獨立評論》發表了“給張學良的公開信”,批評張學良既無指揮能力,又不親赴前線督師,但卻戀權不放,陷東北百姓於水火,貽誤國家。(chinesenewsnet.com)
雖然張學良在紐約聚談時澄清,當時沒有蔣介石“不予抵抗”的一紙手諭,但從整個抗戰背景來看,蔣介石對張學良在東北不抵抗基本是持某種默許態度的,主要原因是蔣對當時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懸殊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傾向於忍讓、不擴大事端,以爭取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學良採取不抵抗,在策略上也不完全是錯,它可以為國民政府保存一定軍事實力,以後從長計議。因此可以說,東北不抵抗是張、蔣兩人的共識。史學家爭論到底是張不抵抗,還是蔣下手諭,並無實質意義。(chinesenewsnet.com)
(未完待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自1936年西安事變至今65年中,海內外出版了很多關於這一事件的書籍,截止1991年底,僅中國大陸就已出版了23種;另外還有張學良接受各種媒體採訪的談話。但海峽兩岸對張學良的評價卻像黑、白那樣兩極﹕大陸把他譽為“民族英雄”,台灣定他為“歷史罪人”(解除黨禁報禁後,台灣已有不同聲音)。(chinesenewsnet.com)
到底怎樣給張學良蓋棺論定?要回答它,就必須弄清楚七個關鍵性問題﹕第一,日本侵佔東三省,張學良為什麼不抵抗?第二,蔣介石為何不同意“抗日”?第三,張學良為什麼發動兵諫?第四,西安事變造成什麼後果?第五,誰應該對西安事變負責?第六,張學良為何近一生被囚禁?第七,張學良怎樣看待中國那段歷史?(chinesenewsnet.com)
第一,張學良為什麼在東北不抵抗?(chinesenewsnet.com)
1991年5月,在張學良被軟禁50多年後首次獲準來美國那次,在東北同鄉會的安排下,我和李勇、徐松林、劉賓雁等八個東北人在紐約以老鄉的名義去看望了他。在長達150多分鐘的聚談中,張學良有意無意地解釋了很多問題。(chinesenewsnet.com)
對於日本入侵東三省,東北軍不予抵抗,世間廣泛流傳是因為蔣介石曾有一手諭給張學良,不讓其抵抗。我問張學良“到底有沒有這個手諭呢?”張學良明確回答說,“是我們東北軍自己選擇不抵抗的,我當時判斷日本人不可能要佔領全中國,我想盡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給他們借口擴大戰事。我們採取‘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但最後不能‘殺不出血’。殺到全中國來了,我們只能拼死一搏。”(chinesenewsnet.com)
1990年12月9日,張學良在台灣軟禁幾十年後首次接受記者採訪(日本NHK電視)時也是這樣解釋﹕“當時的中央不是蔣總統,是孫科(蔣那段時間下野,國民政府主席是林森,行政院長是孫科),當時中央給我的指示是,相應處理。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我承認那時判斷錯誤。我下令不抵抗是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chinesenewsnet.com)
除了所謂“錯估局勢”,張學良可能還有不願直說的原因,那就是東北軍根本不是日本關東軍的對手,如果抵抗就是全軍覆沒。包括張學良在內的中國軍閥們,都是靠部隊多少而存在的,沒有了東北軍,就沒有了張學良的地位。東北深山老林多,盛產土匪。張作霖的東北軍其實就是最大宗的土匪,在小股土匪眼裡它是“正規軍”,但碰上裝備精良受過訓練的日本關東軍,東北軍就露出土匪本色。張學良曾為爭奪鐵路權率東北軍和蘇俄軍隊交過手,結果大敗,被迫簽訂屈辱條約。那次慘敗,等於向日本展示了東北軍不是東北虎,而是紙老虎。1933年3月熱河一戰,日軍僅用128名先頭騎兵,幾乎兵不血刃就攻佔了熱河省會承德,可想而知東北軍的戰力和張學良的指揮能力。(chinesenewsnet.com)
汪精衛雖然後來成為漢奸,但在918事變時,他是主張抗日的,他繼孫科後出任行政院長,曾多次給張學良發電報,催促他出兵抵抗,責備張學良“去歲放棄沈陽,再失錦州,致三千萬人民,數十萬土地,陷於敵手……”但張學良總是推諉說糧餉不足,拒不行動,並還暗指汪精衛無權指揮東北軍,結果氣得汪精衛辭職出洋,認為這個行政院長沒法幹了。 在日本關東軍攻打熱河之前,中國有識之士都認為張學良這個當時吸毒成性、沉緬女色的公子哥根本沒有能力指揮整個華北的抗日,軍政老將宋哲元、商震、龐炳勛等都要求蔣介石親自北上,指揮抗日。著名知識份子胡適、丁文江、翁文灝三人當時曾聯名致電蔣介石,指出華北抗日,不是張學良能夠領導的,熱河如果再輕易失守,政府責任難逃,吁請蔣介石速來華北親自指揮。 蔣介石接到胡適等人電報後覆電說,他第二天就北上。然而當天夜裡,熱河全境就被日軍佔領。蔣介石後來感嘆說:“我估計日本要用六個師團的人,日本國內和台灣(當時在日本手裡)都得動員兵力。我們每日都有情報,知道日本沒有動員,故料日本不過虛聲嚇人而已。不料日本對湯玉麟、張學良的軍隊(能力的瞭解)比我們知道得多。”(chinesenewsnet.com)
當時進攻東北的日本軍隊只有幾萬人,而僅張學良的東北軍就有30萬部隊,但熱河就這樣輕易失守,對此胡適非常悲憤,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全國震驚之後”一文,認為熱河失守,張學良罪責難逃。胡適毫不客氣地指出﹕“張學良的體力與精神,知識與訓練,都不是能夠擔當這種重大而又危急的局面的。”(chinesenewsnet.com)
地質學家丁文江也在同期《獨立評論》發表了“給張學良的公開信”,批評張學良既無指揮能力,又不親赴前線督師,但卻戀權不放,陷東北百姓於水火,貽誤國家。(chinesenewsnet.com)
雖然張學良在紐約聚談時澄清,當時沒有蔣介石“不予抵抗”的一紙手諭,但從整個抗戰背景來看,蔣介石對張學良在東北不抵抗基本是持某種默許態度的,主要原因是蔣對當時中國和日本的軍事實力懸殊有比較清醒的認知,傾向於忍讓、不擴大事端,以爭取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說,張學良採取不抵抗,在策略上也不完全是錯,它可以為國民政府保存一定軍事實力,以後從長計議。因此可以說,東北不抵抗是張、蔣兩人的共識。史學家爭論到底是張不抵抗,還是蔣下手諭,並無實質意義。(chinesenewsnet.com)
(未完待續)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