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在美国硅谷比较印度人与中国人(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解读硅谷印度人


  印度人、中国人,在IT行业各有优势,可称脚碰脚的“软硬天师”。近几年,他们在美国硅谷大展拳脚,凭着各自的真本事,竟让白种人屈尊做了少数民族。就连IC这个专有名词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Circuit,中文意译“集成电路”,在硅谷也变成了双关语,做了Indian Chinese的缩略词。在印度人、中国人短兵相接的对抗中,印度人的优点和缺点凸现出来了。印度人最明显的一个优点,是英语好、善于沟通。印度曾经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因而那地方的人大多能讲一口流利异常的印度式英语。凭借着语言优势,印度人在竞争中占
尽便宜,赢了中国人一个回合。

  记得我念MBA的时候,有一堂课讨论“中国对于印度的相对优势,到底是早在1979年经济改革政策开始实施前就打下了基础,还是改革开放后重新制订发展战略的结果”。中国同学甲觉得自己对此问题很有想法,遂要求发表己见。老师示意请他发言,大家也竖起耳朵以听高见……只听该同学轻咳一下,先来了声“Imean”我的意思是——这通常是高见即将破口而出、一泻千里的先兆,他一定是在停顿间最后整理思路,以一语惊人、直击要害;大家便意兴盎然地扭转了脖子,仔细倾听……不想该同学再接再厉,又来了一声“Imean”,这下大家不禁有点焦急,想你这小子怎么回事,卖关子也不应该在课堂里啊,各人脸上的笑容不免就有点僵硬,不过鼓励之情仍然含在眼里;当第三声“Imean”悲剧性地响起,一教室的人不禁愠怒了,纷纷把头扳正回来,心里直嘀咕:这个人怎么能这样放肆地浪费大家的时间和感情!有什么了不得的高见要这样打草稿?等到第四声“Imean”灾难性地降临,众人不满的目光忽又变作了深切的同情——敢情是这个同学的口语表达有问题啊!不等那第五声“Imean”爆炸性地出现,教授及时说了一句:“OK,OK,I knowexactly what you mean.”我终于明白你的意思了。顿时,全体终于忍不住爆发出哄堂大笑,该同学的个人小悲剧演变成了一场全班的大喜剧。可怜甲同学涨红着脸,在大笑声中我隐约听见他愤愤不平地向邻座的中国哥们解释:“我的意思是……”

  相比较之下,印度人语言能力很强,而且表达欲望强烈;虽然口音颇重,但是一旦开口,便如恒河之水绵延不绝——单是这个气势,就显示了其说话时的充分自信。反观中国人,开出口来讲究一字一顿、字斟句酌,显得自己深思熟虑,可在老外看来,却好像是这说话的人心里有鬼。

  美国人评价,虽然印度人的口音重,但意思表达准确,只要习惯了他们的口音,就没有交流上的问题。而中国人尽管说得慢,口音没有印度人重,但常常词不达意,反而影响理解。所以在硅谷,很多印度人虽然专业编码技术并不强,却能做好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和Team Leader小组领导,游刃有余地协调与其他小组、其他部门、上级领导和外界的关系。

  印度人能言善辩固然是其优点,可有时候不免发挥过度,结果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印度人敢说、敢瞎说、敢拣吓死人的说。有的印度人一旦说到兴起,亿和百亿等等的数字单位就没法用了,只见他狡黠地一眨眼睛,说:“那个多啊,有如恒河之沙!”这其实跟印度人的思维特征有关——他们长于抽象思维,善于思辨,但并不能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的差别,也不能严格区分通过直觉和借助推理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一旦空想和空讲起来,便会在现实与梦境、事实与假设、此岸与彼岸、圣何塞和班加罗尔之间飞速往来穿梭、上下翻飞。记得前美国驻印度大使莫尼汉把印度的民主称为“功能性无政府状态”,我觉得这个断语更适合拿来描述他们的高谈阔论。印度人第二个值得中国人借鉴的地方,是善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同时有强烈的公共生活参与意识,而这个特点恰恰是在美国赢得本地人认可的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在美国,如果你不声不响,就是冤大头一个,你的疾苦、你的迷惘、你的甜蜜、你的成就……都没人知道,旁人就认为你不是个“富有建设性的人”。

  举个例子,MBA课程在评分机制上非常注重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在某些注重讨论的课程上,教授甚至给这部分20%的得分比重。印度同学在这些课上总表现得空前活跃,一个个竞相发言。有时我真怀疑,他们踊跃举手发言就只是为了向教授表明他们的积极参与——要说发言质量,有的实在不敢恭维,洋洋万言说罢,听者却摸不着头脑。就像印度人解释“梵”,不厌其烦地说:它——“梵”,不粗不细,不短不长;不像火红,不像水湿;没有阴影,没有黑暗;不是风,不是空;没有味,没有嗅;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语言,没有感觉;没有生力,没有气息……它不消灭什么东西,也不会被什么东西消灭。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还是不太明白。

  中国同学不屑于为发言而发言,往往追求语不惊人不出口,可往往是,等你真想出了什么惊世之言的时候,大家早就转入下一个天马行空的讨论空间了。

  所以,中国人尽管工作勤奋,但因为做秀能力欠缺,到头来自己相当一部分功绩湮没无闻。在公司里,有些时候,甚至是中国人日以继夜干完了活,却由印度领导拿着成果去向上头展示,在投影机前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自然,这也就难怪不少人会认为印度人在这工作中居功至大。

  印度人很有参政意识。据说1999年在印度最穷的奥利萨邦的卡拉汉蒂至少有12人饿死,但就在有人饿死的同时,当地选举时的投票人数却破了纪录。印度人希望通过参与来改变政策和舆论,为己所用,进而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我在读MBA的时候,就有好几个印度人明目张胆地拉选票,要大家支持他们参选国际学生办公室或MBA学生会。这种事不是我们中国人愿意做的,所以有些海外学校里竟没人愿意在中国学生自己的组织里任职,更不用说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了。参与,是印度人的优点,在我们很多中国人心目中,却是印度人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

  这里歪说一句,印度盛产选美小姐,我觉得这也是他们热衷于展示和表现的产物。不少印度人都喜欢把印度美女的巨幅玉照做成电脑屏幕上的壁纸,办公室里人来人往,旁人每每经过,即使惊鸿一瞥,也会一见倾心。于是在潜移默化之下,就有了印度是“东方的好莱坞”、“遍地是美女”的印象。可从印度取了“真经”回来的朋友说:“哪有这回事啊,在大街上每天定定地看、痴痴地等,除了那些个裹得像只粽子一样、面目模糊、年龄莫辨的女人,绝无秀色可览了。”我说那一定是因为美女都被选派出国参加竞选和做秀去了,这也是美化自身形象、让世界了解印度的一个好办法嘛。印度人的第三个优点是凝聚力强,关键时刻能够立刻拧成一股绳,对自己人颇为照顾。由于印度自古实行村社制度,在几千年中,整个国家一直如一盘散沙,很少有向心力。然而数以十万计的印度高科技新移民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分布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印度侨民,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内聚力。也许他们意识到了:弱势群体的内耗只会加剧自身地位的恶化,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是唯一出路。

  不少在硅谷发了迹的印度CEO,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发动起来一齐给他们的母校——印度理工学院IIT捐款,一次筹款就是上亿美金;还有一批“数字英雄”,筹集了又一个亿元,在硅谷和美国东海岸建立了几个高科技的研究所。如此的慷慨和如此的魄力,让人羡慕不已。自从90年代印度开始实行经营自由化和对外开放以来,印度侨民便成了开放初期外来投资的重要力量。开放后的第一年——1991年,印度吸引外资仅只9700万美元,而到了1998年,已高达35亿美元之巨,7年增加了40倍,可见海外印度人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

  至于说印度人照顾自己人,说得难听点不免有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之嫌,可他们才不在乎呢!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群体意识,倒也蛮有魄力。记得我们公司先来了个部门小经理姓辛Sinh的,不久来了另一个辛,又过了不久,我惊奇地发现了第三个辛。一开始我还天真地以为这纯属巧合,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转弯抹角远开八只脚地沾着亲带着故。传统的印度家庭形态是“联合家庭”,规模大,几代同堂、亲戚聚居,一家门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如果把这一套搬过来,我们公司不出几年岂不就成了辛氏印度联合家庭企业了?还听说那个辛经理发了一笔,因为他每介绍一个人进公司,公司就会给他3000到5000美元不等的奖金!奖励他为公司广揽人才,而且帮公司省了一大笔支付给猎头公司的酬劳——一般来说,付给猎头的酬劳相当于引进的员工的年薪的20%左右,公司一算账,就觉得这个印度经理不拘一格举贤,真是不错。好在后来,这里的公司先后遇到不景气,停止了扩展,辛氏家族才没有进一步扩张。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公司里就识相多了,我们最讲究“避嫌”,尽管祖先也曾教诲我们不妨“举贤不避亲”。在美国读书、工作的几年里,我认识了不少印度人。自从IT行业一飞冲天,擅长编制软件的印度人也在一夜间成了传奇。不过依我看,要对印度人评头论足是一桩蛮搞脑子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有些优点,换个角度来看竟是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而他们的有些缺点,换在老美眼里却是印度人胜过中国人一筹的地方。(文/晓玮--发自美国加州圣何塞)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在美国硅谷比较印度人与中国人(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解读硅谷印度人


      印度人、中国人,在IT行业各有优势,可称脚碰脚的“软硬天师”。近几年,他们在美国硅谷大展拳脚,凭着各自的真本事,竟让白种人屈尊做了少数民族。就连IC这个专有名词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 Circuit,中文意译“集成电路”,在硅谷也变成了双关语,做了Indian Chinese的缩略词。在印度人、中国人短兵相接的对抗中,印度人的优点和缺点凸现出来了。印度人最明显的一个优点,是英语好、善于沟通。印度曾经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因而那地方的人大多能讲一口流利异常的印度式英语。凭借着语言优势,印度人在竞争中占
    尽便宜,赢了中国人一个回合。

      记得我念MBA的时候,有一堂课讨论“中国对于印度的相对优势,到底是早在1979年经济改革政策开始实施前就打下了基础,还是改革开放后重新制订发展战略的结果”。中国同学甲觉得自己对此问题很有想法,遂要求发表己见。老师示意请他发言,大家也竖起耳朵以听高见……只听该同学轻咳一下,先来了声“Imean”我的意思是——这通常是高见即将破口而出、一泻千里的先兆,他一定是在停顿间最后整理思路,以一语惊人、直击要害;大家便意兴盎然地扭转了脖子,仔细倾听……不想该同学再接再厉,又来了一声“Imean”,这下大家不禁有点焦急,想你这小子怎么回事,卖关子也不应该在课堂里啊,各人脸上的笑容不免就有点僵硬,不过鼓励之情仍然含在眼里;当第三声“Imean”悲剧性地响起,一教室的人不禁愠怒了,纷纷把头扳正回来,心里直嘀咕:这个人怎么能这样放肆地浪费大家的时间和感情!有什么了不得的高见要这样打草稿?等到第四声“Imean”灾难性地降临,众人不满的目光忽又变作了深切的同情——敢情是这个同学的口语表达有问题啊!不等那第五声“Imean”爆炸性地出现,教授及时说了一句:“OK,OK,I knowexactly what you mean.”我终于明白你的意思了。顿时,全体终于忍不住爆发出哄堂大笑,该同学的个人小悲剧演变成了一场全班的大喜剧。可怜甲同学涨红着脸,在大笑声中我隐约听见他愤愤不平地向邻座的中国哥们解释:“我的意思是……”

      相比较之下,印度人语言能力很强,而且表达欲望强烈;虽然口音颇重,但是一旦开口,便如恒河之水绵延不绝——单是这个气势,就显示了其说话时的充分自信。反观中国人,开出口来讲究一字一顿、字斟句酌,显得自己深思熟虑,可在老外看来,却好像是这说话的人心里有鬼。

      美国人评价,虽然印度人的口音重,但意思表达准确,只要习惯了他们的口音,就没有交流上的问题。而中国人尽管说得慢,口音没有印度人重,但常常词不达意,反而影响理解。所以在硅谷,很多印度人虽然专业编码技术并不强,却能做好Project Manager项目经理和Team Leader小组领导,游刃有余地协调与其他小组、其他部门、上级领导和外界的关系。

      印度人能言善辩固然是其优点,可有时候不免发挥过度,结果留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印度人敢说、敢瞎说、敢拣吓死人的说。有的印度人一旦说到兴起,亿和百亿等等的数字单位就没法用了,只见他狡黠地一眨眼睛,说:“那个多啊,有如恒河之沙!”这其实跟印度人的思维特征有关——他们长于抽象思维,善于思辨,但并不能充分认识现实与想象、事实与空想的差别,也不能严格区分通过直觉和借助推理得出的结论。所以他们一旦空想和空讲起来,便会在现实与梦境、事实与假设、此岸与彼岸、圣何塞和班加罗尔之间飞速往来穿梭、上下翻飞。记得前美国驻印度大使莫尼汉把印度的民主称为“功能性无政府状态”,我觉得这个断语更适合拿来描述他们的高谈阔论。印度人第二个值得中国人借鉴的地方,是善于在公众场合表现自我,同时有强烈的公共生活参与意识,而这个特点恰恰是在美国赢得本地人认可的事半功倍的一条捷径。在美国,如果你不声不响,就是冤大头一个,你的疾苦、你的迷惘、你的甜蜜、你的成就……都没人知道,旁人就认为你不是个“富有建设性的人”。

      举个例子,MBA课程在评分机制上非常注重课堂讨论的参与程度,在某些注重讨论的课程上,教授甚至给这部分20%的得分比重。印度同学在这些课上总表现得空前活跃,一个个竞相发言。有时我真怀疑,他们踊跃举手发言就只是为了向教授表明他们的积极参与——要说发言质量,有的实在不敢恭维,洋洋万言说罢,听者却摸不着头脑。就像印度人解释“梵”,不厌其烦地说:它——“梵”,不粗不细,不短不长;不像火红,不像水湿;没有阴影,没有黑暗;不是风,不是空;没有味,没有嗅;没有眼睛,没有耳朵;没有语言,没有感觉;没有生力,没有气息……它不消灭什么东西,也不会被什么东西消灭。那它到底是什么呢,我想来想去还是不太明白。

      中国同学不屑于为发言而发言,往往追求语不惊人不出口,可往往是,等你真想出了什么惊世之言的时候,大家早就转入下一个天马行空的讨论空间了。

      所以,中国人尽管工作勤奋,但因为做秀能力欠缺,到头来自己相当一部分功绩湮没无闻。在公司里,有些时候,甚至是中国人日以继夜干完了活,却由印度领导拿着成果去向上头展示,在投影机前气定神闲娓娓道来。

      自然,这也就难怪不少人会认为印度人在这工作中居功至大。

      印度人很有参政意识。据说1999年在印度最穷的奥利萨邦的卡拉汉蒂至少有12人饿死,但就在有人饿死的同时,当地选举时的投票人数却破了纪录。印度人希望通过参与来改变政策和舆论,为己所用,进而改变自己的地位和利益分配。我在读MBA的时候,就有好几个印度人明目张胆地拉选票,要大家支持他们参选国际学生办公室或MBA学生会。这种事不是我们中国人愿意做的,所以有些海外学校里竟没人愿意在中国学生自己的组织里任职,更不用说积极参与当地的社区活动了。参与,是印度人的优点,在我们很多中国人心目中,却是印度人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

      这里歪说一句,印度盛产选美小姐,我觉得这也是他们热衷于展示和表现的产物。不少印度人都喜欢把印度美女的巨幅玉照做成电脑屏幕上的壁纸,办公室里人来人往,旁人每每经过,即使惊鸿一瞥,也会一见倾心。于是在潜移默化之下,就有了印度是“东方的好莱坞”、“遍地是美女”的印象。可从印度取了“真经”回来的朋友说:“哪有这回事啊,在大街上每天定定地看、痴痴地等,除了那些个裹得像只粽子一样、面目模糊、年龄莫辨的女人,绝无秀色可览了。”我说那一定是因为美女都被选派出国参加竞选和做秀去了,这也是美化自身形象、让世界了解印度的一个好办法嘛。印度人的第三个优点是凝聚力强,关键时刻能够立刻拧成一股绳,对自己人颇为照顾。由于印度自古实行村社制度,在几千年中,整个国家一直如一盘散沙,很少有向心力。然而数以十万计的印度高科技新移民以及数以百万计的分布在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印度侨民,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内聚力。也许他们意识到了:弱势群体的内耗只会加剧自身地位的恶化,团结起来、一致对外才是唯一出路。

      不少在硅谷发了迹的印度CEO,致富不忘父老乡亲,发动起来一齐给他们的母校——印度理工学院IIT捐款,一次筹款就是上亿美金;还有一批“数字英雄”,筹集了又一个亿元,在硅谷和美国东海岸建立了几个高科技的研究所。如此的慷慨和如此的魄力,让人羡慕不已。自从90年代印度开始实行经营自由化和对外开放以来,印度侨民便成了开放初期外来投资的重要力量。开放后的第一年——1991年,印度吸引外资仅只9700万美元,而到了1998年,已高达35亿美元之巨,7年增加了40倍,可见海外印度人喝水不忘挖井人的美德。

      至于说印度人照顾自己人,说得难听点不免有结党营私、任人唯亲之嫌,可他们才不在乎呢!其实这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他们强烈的群体意识,倒也蛮有魄力。记得我们公司先来了个部门小经理姓辛Sinh的,不久来了另一个辛,又过了不久,我惊奇地发现了第三个辛。一开始我还天真地以为这纯属巧合,后来一打听才知道他们转弯抹角远开八只脚地沾着亲带着故。传统的印度家庭形态是“联合家庭”,规模大,几代同堂、亲戚聚居,一家门少则几十人、多则数百人。如果把这一套搬过来,我们公司不出几年岂不就成了辛氏印度联合家庭企业了?还听说那个辛经理发了一笔,因为他每介绍一个人进公司,公司就会给他3000到5000美元不等的奖金!奖励他为公司广揽人才,而且帮公司省了一大笔支付给猎头公司的酬劳——一般来说,付给猎头的酬劳相当于引进的员工的年薪的20%左右,公司一算账,就觉得这个印度经理不拘一格举贤,真是不错。好在后来,这里的公司先后遇到不景气,停止了扩展,辛氏家族才没有进一步扩张。

      相比之下,中国人在公司里就识相多了,我们最讲究“避嫌”,尽管祖先也曾教诲我们不妨“举贤不避亲”。在美国读书、工作的几年里,我认识了不少印度人。自从IT行业一飞冲天,擅长编制软件的印度人也在一夜间成了传奇。不过依我看,要对印度人评头论足是一桩蛮搞脑子的事情。因为他们的有些优点,换个角度来看竟是让人难以容忍的缺点;而他们的有些缺点,换在老美眼里却是印度人胜过中国人一筹的地方。(文/晓玮--发自美国加州圣何塞)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值得深思。可语言是一方面,性格和几千年的传统要突破也很困难。
    • 俺脚着,从印度到海外的人才的个人修养比较平均,我们往往是大部分好, 一两个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