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转帖】七十年代,怎么就成天堂了?

https://mp.weixin.qq.com/s/QEOU5B0227j8CVj6KxUpGA



说,老花我看到这么个帖子,关于一位卢姓经济学家的,这个经济学家也不在哪儿嘚啵的,说“现在6000元的购买力,顶不上70年代的35元钱。70年代35元能养一家人,现在6000元养不了一家人。”


这个吧,他说的貌似有理,但实际上,才子驸马陈世美------挺没良心。这位经济学家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比说书人老花我大那么四、五岁,应该说,他的人生,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要是七十年代末不改开,他上个狗叽霸大学,等中学毕业你就上山下乡去吧。运气好了,几年后抽回城,你也且挣不着月薪35元呢,那时候的回城青工,月薪好像是18,各地稍有几毛钱的差距,因为地区是分类的。
扯点儿题外话,这么些年,坑咱家最苦的就是经济学家。理工科的“家”们,就算不出成绩,拿不着诺贝尔奖,他最多也就是尸位素餐,顶多是靡费些公帑,可经济学家不然,净特码瞎逼指道儿、出馊招儿,最轻的也是妖言惑众、扰乱人心。
您就比如股市,那是云集经济学家最多的行当,每个证券公司都容留着一群经济学家,还都得排出个“首席”,就是头牌呗;各个上市公司也至少豢养个经济学家当“独立董事”,根本不在意你到底懂事不懂事。所以您看这股市给我华夏丢人不?最后经济学家们的解释竟是,股市未必就是经济的晴雨表。
我就去你大爷的。难怪学经济的海外“学子”回国“报笑”的最多,他们丫大概真是在资本主义世界找不着饭辙。
老花我工科出身,我们系,我们那届仨专业四个班,小120人,那年月就算大校的大系了,其中有那么几个出国读博的,最后没有一个回来。可您看咱那些经济学家们的求学经历,绝大部分都有海外硕、博的头衔儿,怎么就他们最耐国呢?
我从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推测经济学家,他们就是在海外混不住,所以才纷纷归来。归来没关系,别净特码胡说八道啊,比如“把钱花光,为国争光”什么的。全都是舔屁眼子溜沟子,乃至于实际情况就是,十个经济九个坏,富裕一个没地儿卖。
您就比如陈和亲,搞物理球都搞不出来,哎,改经济学家了,一时名噪华夏,就这么邪。
关于这个,咱家古人好像是有所“警世”的。您比如《金瓶梅》里,第一淫棍那肯定是西门庆,但有个帮闲小淫徒,叫陈经济。作者为什么不给他起名叫陈物理、陈化学呢?哪怕叫陈生物呢,可他偏偏叫陈经济。哎,您联想到现在帮闲的经济学家满天飞,作者深意,难道不值得现代人用心地思考吗?
得,扯远了,回来继续说正题。
卢经济学家说70年代35元能养一家子,那看你怎么养。按照那时候的吃穿用标准,现在的6000元别说养一家子,养两家子都够。
这咱拿事实说话。
70年代猪肉的价格大概是每斤0.7元左右,你每月35元能买50斤;现在猪肉每斤按15元左右计算,每月6000元工资,你能买400斤猪肉。
再拿粮食对比,那时候35元最多买350斤大米(还需票粮票),现在6000元可以买2400斤大米。
50斤猪肉、350斤大米都能养一家子,400斤猪肉、2400斤大米养不了两户?而且那时候一辆自行车百八十块,你不吃不喝也得攒至少3个月;现在你6000元能买多少辆二八大扛?
所以作为经济学家,你还从那个年代经历过,你现在说这些昧良心的话,你究竟目的何在?
何在?割韭菜、挣流量呗。截图为证:







唉,就截这么多吧,其实类似的跟帖浩如烟海,不过,万众嚚民拉粑粑------臭气雷同。所以截多了也没用。但这可是流量啊,能兑成钱的。
前文书《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也比醋酸》中咱说了,老花我的书友,普遍呈现一个特点:会思考、不差钱、段位高。(还有)好多是大哥大姐。所以,老花我说书,可以打哈哈、编歇后语,但断乎不敢瞎说八道,这么些高段位的大哥大姐听着呢,我要是说瞎话立马就得败露,对不对。
因此,我说说我记忆中的七十年代,您看我说的对不对。老花我76年上小学,已经算记事儿了。
首先说35块钱能不能养全家?老花我告诉你,不能。除非你的生存标准向猪狗看齐。
我小学的同学里,基本上父母都是双职工,全家月收入两个35元都不止。但是,每到开学的时候,学杂费每人好像是2.5元,要是家里孩子一堆的,集中交钱,就真有那孩子哭哭啼啼交不上的,老师便不给好脸。
就老花我个人的家庭来说,四口人,父母都是臭老九,但那个年代,臭老九只是政治待遇不高,可家国对理工科技术臭老九的经济待遇并不低,都是高于普通工人的,当然你高不过八级工。可八级工一个城市才有几位?
所以我父母的工资加一块堆儿,每月将近120元,我家还没有老人需要赡养,一头儿没有了、一头儿有退休金。因此在当时,您说我家能不能算小康?
便是如此,老花我记忆深刻的,是只有发高烧吃不下饭的时候,才有机会吃个橘子罐头。他娘滴,现在鲜橘子,不是砂糖橘我都不吃。
其次说住房。那时候有个建筑名词叫“干打垒”,您就能猜出房子什么样儿了。一片片的平房区,家里没水、没厕所、更没暖气,就这你也不见得“分的上”。你看看“贫嘴张大民”他们家,那都不止七十年代了,还上铺摞下铺呢,你还不用为住房发愁?
我家那时候托“单位”的福,住的是楼房,水房、厕所每层公用,那就比平房区幸福多了,最起码下雨天解大手,你不用还得举个伞,擦屁股的时候,你两只手都不够用,倒腾不过来,对不对。
你现在发愁住房,现在的房子什么样儿?你要是肯住七十年代那种房,你绝对不需要发愁。
三说医疗。那时候的正式职工,是可以享受公费医疗,但家属,你要不花钱入“统筹”的话,谁给你公费医疗?关键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与公费医疗彻底绝缘。
我见过一个很凄惨的事儿。一位年轻的农村妇女,在街头哭得死去活来,原来她进城卖鸡蛋,卖了大概十块钱左右,这钱是要给家里人买药的,结果被偷了。她不光哭丢了钱,她还哭不敢回家,她怕回家后挨丈夫的揍,全家攒出那些鸡蛋,你以为容易呐。(那时候七十年代末,自己卖鸡蛋已经没人管了)
我那时候是小孩儿,兜里一分钱都没有,想做好事都没资格。但我看到,还是有好心人一边劝她,一边一毛、两毛的给她凑,能不能凑到十块钱咱也不知道,我看了一会儿就走了。
你现在说那时候不为医疗发愁?还夜不闭户,亏良心不。
四说单纯。现在的网上净是说那时候的人单纯,仿佛《镜花缘》里的君子国,“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
好吧,老花我告诉你我是怎么学坏的。
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我爹他们研究所要来一位日本学者访问,于是单位先开会,嘱咐大家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其中强调一点,如果日本人问工资收入,你们都照着三倍、也不五倍说,具体的我记不清了,反正至少要翻仨跟头。
那时候我小哇,听大人们说起这事儿,哦,单位都让说瞎话啊,那老师教我们做诚实的好孩子,不骗小孩儿嘛?
得,跟我犯一个毛病的,至少还有我一个同院儿、同班的小伙伴儿。
那时候儿的班费,都靠同学们“自发”的捐,谁捐的多,谁有小红花,一分不捐,也行,但你肯定得不着好脸。
小孩儿哪儿来的钱?捡破烂儿卖呗,那时候这算美德。可社会面本来就穷,不但有好些职业拾荒者,各学校的孩子还都捡,所以你上哪儿找那么些能换钱的破烂儿?
听说外班有个学习巨笨的孩子,从来得不到表扬,于是为了得小红花,把一书包的课本都按废纸卖了捐班费,不但没得着小红花,还让他爹这顿揍。
我跟我那个小伙伴,脑瓜儿算灵的,所以就去家大人的工作区去“捡”,破弯头啦、烂轴承的,裤兜儿里能塞下什么“捡”什么,然后每人手里举个尺长的角儿铁玩儿,门卫也不管,小孩儿嘛。(研究所的工作区,不同于工厂厂区,这是关键。而且我们是单位子弟,门卫会人脸识别,外人你不能进去捡。)
我们俩去废品站卖了三毛多钱。一商量,单位都教大人说瞎话,咱俩那么实诚干嘛?留出一毛钱捐班费,其余的两毛多,我们俩吃冰棍儿了。
那时候奶油冰棍才5分一根,我们俩还都会过,一路上只买3分的吃,回去都差点儿拉稀,也不敢跟大人说。但我们俩共同捐了一毛钱,一人最后还得了一朵小红花儿。
从那儿之后,老花我就算失去了“童真”,也便越来越不那么傻实诚了。所以到今天,我说书还净打哈哈,没个正经的。于是有书友说我“没正型”。


这就是老花我记忆中的七十年代,你跟我说那时候是天堂?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转帖】七十年代,怎么就成天堂了? +1

    https://mp.weixin.qq.com/s/QEOU5B0227j8CVj6KxUpGA



    说,老花我看到这么个帖子,关于一位卢姓经济学家的,这个经济学家也不在哪儿嘚啵的,说“现在6000元的购买力,顶不上70年代的35元钱。70年代35元能养一家人,现在6000元养不了一家人。”


    这个吧,他说的貌似有理,但实际上,才子驸马陈世美------挺没良心。这位经济学家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比说书人老花我大那么四、五岁,应该说,他的人生,也是得益于改革开放的。要是七十年代末不改开,他上个狗叽霸大学,等中学毕业你就上山下乡去吧。运气好了,几年后抽回城,你也且挣不着月薪35元呢,那时候的回城青工,月薪好像是18,各地稍有几毛钱的差距,因为地区是分类的。
    扯点儿题外话,这么些年,坑咱家最苦的就是经济学家。理工科的“家”们,就算不出成绩,拿不着诺贝尔奖,他最多也就是尸位素餐,顶多是靡费些公帑,可经济学家不然,净特码瞎逼指道儿、出馊招儿,最轻的也是妖言惑众、扰乱人心。
    您就比如股市,那是云集经济学家最多的行当,每个证券公司都容留着一群经济学家,还都得排出个“首席”,就是头牌呗;各个上市公司也至少豢养个经济学家当“独立董事”,根本不在意你到底懂事不懂事。所以您看这股市给我华夏丢人不?最后经济学家们的解释竟是,股市未必就是经济的晴雨表。
    我就去你大爷的。难怪学经济的海外“学子”回国“报笑”的最多,他们丫大概真是在资本主义世界找不着饭辙。
    老花我工科出身,我们系,我们那届仨专业四个班,小120人,那年月就算大校的大系了,其中有那么几个出国读博的,最后没有一个回来。可您看咱那些经济学家们的求学经历,绝大部分都有海外硕、博的头衔儿,怎么就他们最耐国呢?
    我从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推测经济学家,他们就是在海外混不住,所以才纷纷归来。归来没关系,别净特码胡说八道啊,比如“把钱花光,为国争光”什么的。全都是舔屁眼子溜沟子,乃至于实际情况就是,十个经济九个坏,富裕一个没地儿卖。
    您就比如陈和亲,搞物理球都搞不出来,哎,改经济学家了,一时名噪华夏,就这么邪。
    关于这个,咱家古人好像是有所“警世”的。您比如《金瓶梅》里,第一淫棍那肯定是西门庆,但有个帮闲小淫徒,叫陈经济。作者为什么不给他起名叫陈物理、陈化学呢?哪怕叫陈生物呢,可他偏偏叫陈经济。哎,您联想到现在帮闲的经济学家满天飞,作者深意,难道不值得现代人用心地思考吗?
    得,扯远了,回来继续说正题。
    卢经济学家说70年代35元能养一家子,那看你怎么养。按照那时候的吃穿用标准,现在的6000元别说养一家子,养两家子都够。
    这咱拿事实说话。
    70年代猪肉的价格大概是每斤0.7元左右,你每月35元能买50斤;现在猪肉每斤按15元左右计算,每月6000元工资,你能买400斤猪肉。
    再拿粮食对比,那时候35元最多买350斤大米(还需票粮票),现在6000元可以买2400斤大米。
    50斤猪肉、350斤大米都能养一家子,400斤猪肉、2400斤大米养不了两户?而且那时候一辆自行车百八十块,你不吃不喝也得攒至少3个月;现在你6000元能买多少辆二八大扛?
    所以作为经济学家,你还从那个年代经历过,你现在说这些昧良心的话,你究竟目的何在?
    何在?割韭菜、挣流量呗。截图为证:







    唉,就截这么多吧,其实类似的跟帖浩如烟海,不过,万众嚚民拉粑粑------臭气雷同。所以截多了也没用。但这可是流量啊,能兑成钱的。
    前文书《我们的生活比蜜甜、也比醋酸》中咱说了,老花我的书友,普遍呈现一个特点:会思考、不差钱、段位高。(还有)好多是大哥大姐。所以,老花我说书,可以打哈哈、编歇后语,但断乎不敢瞎说八道,这么些高段位的大哥大姐听着呢,我要是说瞎话立马就得败露,对不对。
    因此,我说说我记忆中的七十年代,您看我说的对不对。老花我76年上小学,已经算记事儿了。
    首先说35块钱能不能养全家?老花我告诉你,不能。除非你的生存标准向猪狗看齐。
    我小学的同学里,基本上父母都是双职工,全家月收入两个35元都不止。但是,每到开学的时候,学杂费每人好像是2.5元,要是家里孩子一堆的,集中交钱,就真有那孩子哭哭啼啼交不上的,老师便不给好脸。
    就老花我个人的家庭来说,四口人,父母都是臭老九,但那个年代,臭老九只是政治待遇不高,可家国对理工科技术臭老九的经济待遇并不低,都是高于普通工人的,当然你高不过八级工。可八级工一个城市才有几位?
    所以我父母的工资加一块堆儿,每月将近120元,我家还没有老人需要赡养,一头儿没有了、一头儿有退休金。因此在当时,您说我家能不能算小康?
    便是如此,老花我记忆深刻的,是只有发高烧吃不下饭的时候,才有机会吃个橘子罐头。他娘滴,现在鲜橘子,不是砂糖橘我都不吃。
    其次说住房。那时候有个建筑名词叫“干打垒”,您就能猜出房子什么样儿了。一片片的平房区,家里没水、没厕所、更没暖气,就这你也不见得“分的上”。你看看“贫嘴张大民”他们家,那都不止七十年代了,还上铺摞下铺呢,你还不用为住房发愁?
    我家那时候托“单位”的福,住的是楼房,水房、厕所每层公用,那就比平房区幸福多了,最起码下雨天解大手,你不用还得举个伞,擦屁股的时候,你两只手都不够用,倒腾不过来,对不对。
    你现在发愁住房,现在的房子什么样儿?你要是肯住七十年代那种房,你绝对不需要发愁。
    三说医疗。那时候的正式职工,是可以享受公费医疗,但家属,你要不花钱入“统筹”的话,谁给你公费医疗?关键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与公费医疗彻底绝缘。
    我见过一个很凄惨的事儿。一位年轻的农村妇女,在街头哭得死去活来,原来她进城卖鸡蛋,卖了大概十块钱左右,这钱是要给家里人买药的,结果被偷了。她不光哭丢了钱,她还哭不敢回家,她怕回家后挨丈夫的揍,全家攒出那些鸡蛋,你以为容易呐。(那时候七十年代末,自己卖鸡蛋已经没人管了)
    我那时候是小孩儿,兜里一分钱都没有,想做好事都没资格。但我看到,还是有好心人一边劝她,一边一毛、两毛的给她凑,能不能凑到十块钱咱也不知道,我看了一会儿就走了。
    你现在说那时候不为医疗发愁?还夜不闭户,亏良心不。
    四说单纯。现在的网上净是说那时候的人单纯,仿佛《镜花缘》里的君子国,“耕者让田畔,行者让路。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慕而有礼”。
    好吧,老花我告诉你我是怎么学坏的。
    78年全国科技大会后,我爹他们研究所要来一位日本学者访问,于是单位先开会,嘱咐大家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其中强调一点,如果日本人问工资收入,你们都照着三倍、也不五倍说,具体的我记不清了,反正至少要翻仨跟头。
    那时候我小哇,听大人们说起这事儿,哦,单位都让说瞎话啊,那老师教我们做诚实的好孩子,不骗小孩儿嘛?
    得,跟我犯一个毛病的,至少还有我一个同院儿、同班的小伙伴儿。
    那时候儿的班费,都靠同学们“自发”的捐,谁捐的多,谁有小红花,一分不捐,也行,但你肯定得不着好脸。
    小孩儿哪儿来的钱?捡破烂儿卖呗,那时候这算美德。可社会面本来就穷,不但有好些职业拾荒者,各学校的孩子还都捡,所以你上哪儿找那么些能换钱的破烂儿?
    听说外班有个学习巨笨的孩子,从来得不到表扬,于是为了得小红花,把一书包的课本都按废纸卖了捐班费,不但没得着小红花,还让他爹这顿揍。
    我跟我那个小伙伴,脑瓜儿算灵的,所以就去家大人的工作区去“捡”,破弯头啦、烂轴承的,裤兜儿里能塞下什么“捡”什么,然后每人手里举个尺长的角儿铁玩儿,门卫也不管,小孩儿嘛。(研究所的工作区,不同于工厂厂区,这是关键。而且我们是单位子弟,门卫会人脸识别,外人你不能进去捡。)
    我们俩去废品站卖了三毛多钱。一商量,单位都教大人说瞎话,咱俩那么实诚干嘛?留出一毛钱捐班费,其余的两毛多,我们俩吃冰棍儿了。
    那时候奶油冰棍才5分一根,我们俩还都会过,一路上只买3分的吃,回去都差点儿拉稀,也不敢跟大人说。但我们俩共同捐了一毛钱,一人最后还得了一朵小红花儿。
    从那儿之后,老花我就算失去了“童真”,也便越来越不那么傻实诚了。所以到今天,我说书还净打哈哈,没个正经的。于是有书友说我“没正型”。


    这就是老花我记忆中的七十年代,你跟我说那时候是天堂?

     

    • 揉脸有不少六零后七零后,七十年代的生活应该都有印象吧?七十年代,文革还没结束呐。😂😂
      • 七十年代最后两年半算是文革结束了。仅仅两年半,就能吃到点鸡蛋了。在此之前,每户(不是每人)一个月十个鸡蛋。 +1
        • 文革那时候天天斗,哪有空养鸡?😂😂
      • 跟文革关系不大。

        全国在1956年的时候调整过一回工资。赶上那波工资改革的工资都普遍高。我父亲和我岳父都赶上了。他们的工资都100多一个月。而没有赶上的可就惨了。工人普通工资33元,大学毕业56元。这种局面直到90年代后才有改观。好在那些年物价一直稳定,就是物资贫乏,买什么都要凭票。

        隔壁邻居33元要养一家9口人。那日子穷死了。一到月末就揭不开锅了。每年就盼着学校放假。放假第二天把所有的孩子都送到农村祖父母那里。毕竟农村靠挖野菜吃土豆也能充饥。

        • 👍👍🤝🤝这是真实的经历。我父母都是大学毕业,好像当时工资是四十九块五,好几十年没涨。双职工,一家五口,每到月底还挺困难。砖家说七十年代工资三十五元养全家,也不是做不到。不过全家肯定吃不饱。比现在六千还好纯扯淡。😂😂 +1
          那时候工资一百多就很高了。记得那阵父母说起哪个同事工资一百多,都非常羡慕。
        • 我父母一个工资七十多一个六十多,三个孩子,我两个哥那时候都是十几岁正能吃的时候,我妈挖空心思从农民那里买粮食
          供应的肉只能周末吃一顿,派我爸早上五点去排队买猪蹄可以多买点。天天都在操心吃的,四川小镇赶场一大早去偷偷摸摸买只鸡全家都高兴得啥似的
    • 是红二代的话,可以这么说。 +5
      • 红二代其实现在更爽。个个都是人上人。七十年代还搞文革呐,很多红二代当时还是“狗崽子”😂😂圣上七六年才驾崩 +1
        • 七十年代的红二代有倒霉的,也有没倒霉的。那些没倒霉的根正苗红的革干子弟可了不得,家庭小电影院外国电影布票粮票特供烟酒,放在普通大众吃饱饭都是问题的环境下,那叫什么待遇? +3
          • 现在人家天上人间了。国内权贵的快乐,是你我想象不到的。。。七十年代那时候,高级领导人退休前,安排一次美国游玩,都觉得是人间天堂。 +1
    • 仅就购买力说事的话,别说中国,二十多年前来加拿大的说说看吧:一个人打份5、6W年薪的工,基本就能养活4口之家,若能攒下足够的首付,甚至能买房,现在你看看?即使10+W的年收入养4口还买房养车怎么样? +1
      • 你歪楼了😂😂加拿大二十年前与现在购买力对比,请另开一贴,谢谢 +5
        • 俺是60后,70年代有很多的不堪但也确实有爽的时候,看是啥事吧,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说天堂是不对的,只是那时也没有那么多现在的很多社会弊端,包括见死不救、拐卖儿童妇女、攀比....那时方圆几里内的孩子大多数都认识甚至知名字,现在连对面住的都不认识。
          • “ 包括见死不救、拐卖儿童妇女、攀比...”———看来咱俩生活在不同的七十年代啊。😂😂 +4
            • 70年代这种事很普遍?除非是在发生武斗等激烈斗争的地方,很多城市并非如此。当年救死扶伤在医院很普遍,现在没钱你去看看...俺小的时候自己到处乱跑和远路上学,父母都放心,现在看看?
              • 1983年严打 wiki:据中国公安部的资料记载,1980年全中国立案达75万多起、其中大案50,000多起,1981年立案89万多起、其中大案67,000多起,1982年立案74万多起、其中大案64,000起。
                也许你会说那是 80 年,70 年代一片祥和
                • 谢谢分享这些翔实的数据。七十年代我上小学,出门到处都是地痞流氓欺负小孩。我们那边把小流氓叫“小马子”。
          • 那时候吃饭有肉就算爽了。要是什么事都像你这么辩证地看,割了jj做太监做奴隶也有好的一面。 +5
            • 😂😂
          • 现在住对门的都关起门过自己的日子,应该是社会进步地表现。过去的中国人没有个人隐私(因居住条件的缘故),互相窜来窜去,打探别人隐私,张家长,李家短,不是什么好事。 +2
            • +1
        • 你说A不好,他说B也不咋样——又见比烂逻辑。 +5
          • 他说的是A也有好的一面,比如,杀人犯是个大孝子,汪精卫是个大帅哥。。。 +1
        • 拿中国的旧事来说,比说加拿大自己身边的事更来劲?现在有多少人不怀念20多年前的加拿大生活成本?天天去加油的不想念50仙一升的油价?身边社会已经发生巨变因为身在其中而不觉,还觉得挺美好的,呵呵.... +1
          • 生活在北美,还天天看国内新闻自媒体,这是对北美现状不满,还是在缅怀过去呐?世界都在变化,LZ就好一叶障目
    • 看了一眼,里面说现在6000元能养两家的真的缺乏常识,6000元可能有5000用于还房贷,70年代都住公家房不要钱。
      • 能说现在毕业的大学生能不羡慕当年免费分公房全家住?
        • 你得能分到才能算数 +3
          • 俺80年代都能分到呢,现在还在。看单位和运气吧
            • 80年代初一线城市医学院讲师一家四口住学校实验室。 +2
              • 八十年代初,当时的二线城市,我家大学教师双职工,一家五口只分到一屋一厨。 +1
            • 八十年代房子宽裕多了。七十年代你分房试试看?普通老百姓都是一房住好几个人。我家那时候一家五口住一间大学学生宿舍。 +3
              • 关键是免费!都说看地方看单位和运气喽,俺90年代初还没结婚呢就拿到3室一厅的公房,后来交点钱拿房产证就算私房了...
                • 理解了,你家是当时的既得利益者,怀念那个时代顺理成章。话说九十年代改革开放了,跟七十年代本来就不是一回事。您这逻辑有点混乱。主贴说的是七十年代。七十年代我家成分都不让上大学 +5
                  • 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运气大部分都好,这就成为既得利益者了?那是时代使然!那些在低息时买房囤房的都是利益既得者,你说呢?是该怪他们囤房还是怪政府弄的低息?
                    • 谈的不是70年代过得好不好吗?怎么论证起既得利益了?就因为别人说你看问题有偏颇的原因,你就跑题了? +1
                      • 俺这么说就是偏颇了?“70年代有很多的不堪但也确实有爽的时候,看是啥事吧,不能一概而论。当然说天堂是不对的,只是那时也没有那么多现在的很多社会弊端,包括见死不救、拐卖儿童妇女、攀比....”
                    • 你九十年代分房,也得感谢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1
                      • 新成立的单位,如果你是筹建者或第一批进去的话,单位编制都没填满呢,若正好遇上宿舍楼落成,有学历/职位就有大把机会拿到房,哪怕你没结婚...单位说若你一直单身,以后有新人来会安排与你住同一套里,但你若结婚了,那就是分配给你的房了。
                        • 所以你是改革开放的既得利益者。我也是,我是小既得利益者。我分了个小两室,靠着有博士学位。但是七十年代,没这种好事。
                          • 俺都说了“分配”住房并不是指真的分给你成为你的产权房,是说单位负责给你找个住处的意思。70年代俺爹去了57干校,母亲工作的医院离父亲那稍远,单位都在一长排平房中安排了一个小宿舍住,俺也在那住过一两年...父亲那边的房就空着
                            • 九十年代分的房,后来房改都私有化了。交很少的钱就拿到产权了。
      • 七十年代,有几家能分到房的? +2
        • 在城市里党政军机关大院工作的干部多数都有机会分到房,只是远/近、大/小、新/旧的分别......但杂工、工人、临时工等其它身份的就可能机会很少,这是南方的情况,其它地方俺没太多了解....
          • 人问的是几家?意思是比例多少。 +1
          • 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北京市人均住房面积仍然不到3平方米。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们一定对好几户人家、几十口子合住一个小四合院的情景记忆犹新。 +1
            《经济》杂志:百万户城市祖屋 产权旧账重翻
            • 至于全国:到1978年,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从1949年的4.5平方米下降至3.6平方米,这意味着平均每人在自己的家中只有大约一张床的位置,而部分处于平均线以下的居民家庭则更为窘迫。
              • 谢谢提供这样翔实的资料。👍👍一目了然。如果“天堂”人均住房只有三平米,我宁可不去天堂😂😂
            • 其他地方跟北京也差不多。我家一家五口,一室十五平方米。平均每人三平米。
          • 还杂工、工人、临时工。大批普通干部编制(不提干部这一词,是因为实权干部和所谓干部编制是完全两个概念),以及教师、医生等所谓事业编制的人员在此阶段完全没有机会得到分配住房。更不用提普通市民包括工人了。 +1

            电影《邻居》

            这还是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的情况。文革中有过之而无不及。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NdbEejHs4

            • 那时候有商品房吗?没有吧?那些人都住哪儿呢?城市里有房住的除了前辈留下的,基本上都是分配的吧?那些来自全国”五湖四海“的干部住哪?带着父辈的房子来工作之地?
              • 在文革中的人口流动有多大(包括来自五湖四海的干部)?大学已经没有毕业生了。工矿企业有多少在招人?除了支左的军队干部占用被没收的民房,文革中有多少新建房可供分配? +1
                • 那时的人口没那么多,很多单位的新建楼房都比较简单,很多家人即使分配了房也是比较小,住的拥挤....但在城里都没见几个搭帐篷睡大街的...很多机关都是办公和住房全在一个大院里,只是分办公区和住宿区罢了
                  • 没有搭帐篷的,是因为没有介绍信哪都去不了。饿死都不能要饭,否则3年困难时期也不会成千万地死人。至于新建房,文革的时候有多少新建房? +1
              • 我家住大学学生宿舍。

                不算分给你,只能算借给你住。整栋学生宿舍都住年轻教师,反正那时候大学也不怎么招生。。。今年回家一看,当年的学生宿舍变危房了。


                • 俺上面说的”分配“住房并不是指真的分给你成为你的产权房,就是说单位负责给你找个住处的意思,而不是你自己去找去租,那时候的单位包办了很多东西....至于分配房变成私房那是后来的事
                  • 都是那个年代过来的,都懂。那时候分给你的,也是使用权而已。产权归国家。我家后来也分到一屋一厨。
    • 自己小时候,年轻时候,即便吃糠咽菜,年老了回忆起了也成了天堂。这种人心不古的老朽,可以送回中世纪过过天堂等日子。 +3
      • 天堂太远够不着,直接就近送去邻居金胖家 +5
        • 对头👍。现在国内有不少夸朝鲜,甚至羡慕朝鲜的。
          • 断网三天,就要寻死觅活。
            • 😂😂👍👍
          • 对,试试推行言行合一。赞朝鲜的都送去朝鲜。骂美国的祖孙三代不准申请美国签证。 +5
            • 😂😂👍👍👍👍
    • 拉倒吧,七十年代,干一年都攒不下一辆自行车钱。那时候就盼着过年,因为过年能多吃几次肉。
      • 对头👍那时候一年也吃不了几回肉。那时候自行车可是大件,要攒好几年的钱。
    • 国内对低收入群体的补贴比较少,外加有钱人社交媒体炫富,不患寡而患不均,现代的穷人怀念都穷的日子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