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玩火车时,中国人还在赶驴车。后来高速公路和卡车运输的兴趣逐渐替代了铁路。因为卡车运输更像毛细血管,更加快捷和方便。所以在北美,除了几条大的铁路干线外,很多铁路线都废除改成了人行步道。比如这个double trestle桥。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外国人拍的中国铁路建设的奇迹。比起那些歪曲几十年前的事件别有用心的人,中国的建设者才是最值得尊敬,最爱国,最有本事和成就的英雄。 +4

    沙漠里的铁路,了不起。比起那些叽叽歪歪就知道拿几十年前的事件别有用心的人,中国的建设者才是最值得尊敬,最爱国,最有本事和成就的英雄。


    :

    :

    :

    :

    :

    :

    :

    :

    • 难怪消费降级,大家都喊没钱,金融到处暴雷,都花在这地方了。中国的GDP价值低,以生产为目的,过剩就是存货,远不如美帝的消费导向。 +16
      • 你这样的只能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只会叽叽歪歪。 +4
        • 我还真有点不明白,移民火星虽然是高瞻远瞩,但是也要顾及能力,当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喊人不够,应该想办法把自然条件恶劣的人群转移到适宜居住的地区,自然界的美好在于原生态,到处开山与天斗,有什么意义呢? +8
          • 服务与千万人,沙漠铁路的意义 +3


            :

            :

            :

            :

            :

          • 意义重大。中国人多但可耕地少。沙漠中建铁路,装太阳能板,种草种树,养牛养羊。把自然条件最恶劣的环境,变成了人间乐园,从而不需要去占领其他国家的土地,也能改善生活。 +1
    • 6亿人收入不足千元;50%的孩子无法上高中;高中毕业生三分之二无法上大学。 +12
      • 你是不是三十五年都没回过中国。 +4
        • 今年1300万人参加高考,本科录取450万,录取率仅33%。 +2

          来源:智谷趋势


          413万复读生一起卷 ,史上最难高考来了


            再过3天,全中国的1342万考生将走进考场,迎接一场或许是“史上最难”的高考。

            你可能不知道,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这是中国高考人数首次突破1300万大关。光是复读生,就占了413万左右。

            而他们竞争的本科招生名额,大约只有450万个。

            33%的本科录取率,还不是最难的。

            更难的是,高考命题重点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转变,更加重视批判性思维。

            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等7个省,还将首次面临“3+1+2”的新高考模式,不分文理,一决高下。

            作为东方“卷王”之国,中国的高考注重公平,以选拔人才为核心目标,历来被视为阶层流动的关键一环。

            今年,能在千军万马之中杀出重围的考生,绝对不一般。

            茫茫考生中,河南、四川、广东的考生,依然是最难的三支队伍。

            这是因为,三省考生的录取率,在全国而言向来是“地狱”难度。

            去年,河南的“一本”录取率倒数全国第二、“985”录取率以0.9%垫底全国,四川的本科录取率同样垫底全国,广东也在倒数行列。

            

            而今年,这三个难兄难弟人口大省再次“共苦”:

            河南迎来136万考生,比去年还多了5万,再一次刷新历史!

            四川也新增1.63万,广东新增了3万。

            如此来看,今年报考人数更多,录取率恐怕要更低了。

            而更让人咂舌的是,今年还没开考,“史上最难高考”对于全国来说,都已经是板上钉钉了!

            一是“难”在人数,竞争者再创历史新高。

            根据央视网信息,2024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342万人,比去年增加51万人。

            

            1342万人是什么概念?

            2023年,西安、郑州、杭州、苏州等GDP万亿城市的常住人口都没有这个数!

            这已经是继2016年后,连续第8年高考报考人数持续增长,且涨幅有震荡上升的趋势。

            比如2016至2020年的人数涨幅为0%、3.7%、5.7%、3.9%、0.6%。

            而2021至今,涨幅分别达到10.7%、8.2%、3.9%。

            

            (近年高考报名人数,单位万人)

            更为可怕的是,没有最难,只有更难。

            这种报考人数越来越多的情况,可能还会持续10年!

            虽然2023年,全国出生人口只有902万人,连续7连降。但是当下人口变化趋势,远无法作用当下。

            看今日的考生数量,还要回到18年前。

            2006年,中国出生人口数为1584万人。

            虽然这一年出生人口数实际是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从中国近年高考人数屡创新高的表现来看,已经说明得益于中国的义务教育推广,接受教育的适龄学生,在不断壮大。

            而从时间长度来看,2006年实际是此后十年里,出生人口数最少的一年。

            从2006至2016年的生育高峰,中国出生人口数波段式攀升至1594、1608、1615、1588、1604、1635、1640、1687、1655、1883万人。

            也就是说,作为“史上参考人数最多”的2024年,未来十年,这一纪录极有可能年年被打破。

            如果按照竞争人数来评星级,2024年不过录得三颗星。

            

            图源网络

            2034、2035的高考生们,才是正儿八经的“五星级”难度。

            这些出生于2015、2016年、还在小学阶段的祖国花朵们,大抵还意识不到,10年后的他们,将面临真正意义上的“最难高考”。

            但是2016年后出生的家长也先别急着偷着乐,2017、2018年的出生人口数虽有下降,但也维持较高水平。

            未来要回到今日的水平,都需要12年,也就是到2036年。

            二是“难”在试题。

            一方面,今年,有7个省份的考生,将首次迎来“3+1+2”的新高考模式!

            2021年,黑龙江、甘肃、吉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7地陆续发布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宣布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新生开始进入“3+1+2”的新高考模式。

            所谓的“3+1+2”,即语文、数学、英语“3”大主科不变;“1”是指在物理和历史中选择一门作为选考科目;“2”是指在生物、化学、地理、政治中选择两门作为选考科目,光是组合方式,就足足有:12种。

            也就是从今年开始,这7个地区的考生高考,正式不分文理,面临新试题。

            没有了前辈的经验总结,对于第一次直面新高考的7地考生而言,承受的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到明年,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8省份的考生也都将迎来首次新高考。

            彼时,这场始于2014年9月的新高考改革,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标志,除西藏和新疆外,全国其余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分五个批次都将逐步进入新高考,高考综合改革全面实施。

            另一方面,试题本身变“难”了。

            每到高考结束,“这题型根本没见过!” “今年高考最难!”的声音,便层出不穷。

            2022年,新高考I卷数学高考题流出后,一位自称是中科大三级数学教授耗时90分钟答题,最后也只拿了118分。

            你没看错,国内顶级高校数学教授,离150的满分还差了32分。

            让教授都开始自我反思:考得不理想,也是由于长期与基础数学脱钩有关。

            

            那一年,同样发出挑战的还有靠数学竞赛一等奖保送复旦大学的一名成都高中老师。根据中国网报道,最后该老师答题2小时,也只得135分。

            

            在新高考改革标志性文件《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便早已明确说道:

            改革的方向是“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察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就是说,不管你高中老师怎么培养学生,命题人最主要考虑的是:得按高校需求来选拔人才。

            而高考的命题,又主要来自大学教授或是由其把关。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个维度的考量。

            由《中国高考报告》编委会编撰的2024年度高考蓝皮书《中国高考报告(2024)》更加清晰地表明了这一倾向:

            高考命题重点考查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五大关键能力,加大对思维品质尤其是思维可视化、过程化及规范化的考查力度,实现从“考知识”向“考能力素养”的转变。

            这都要求考生的思路要更灵活、更敢质疑、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这届考生,必须直面新的时代要求了。

            这次报考人数创新高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是,复读人数也维持高位。

            根据大众日报,2024年高考报名人数中大约有413万的复读生,将近报考人数的1/3。

            虽然教育部门还正式未公布这一数据,但是近年来,复读生的比例确实在逐渐走高。

            还记得唐尚珺吗?这个曾被西南政法大学、吉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广西大学等知名高校录取的广西农村小伙,历经15次高考,如今仍是“高三”。

            他的微博个人简介写道:“为上清华复读13年考生 唐尚珺”。

            今年,他将迎来人生的第16次高考。决定参加2024年高考后,他在微博写下:“不是每个球都会进,也不是每个愿望都这么容易实现。”

            这样的高考“钉子户”,毕竟是个例,但是复读生,却已经是一个庞大的群体。

            根据图解教育,本科高校大学生中17.5%的学生复读过。其数据推理来自于清华大学“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追踪研究”,其中显示2011-2018年本科大学里第一代大学生一直保持在70%以上,参加多次高考即复读的达到19.91%,非第一代大学生为11.76%。

            而根据历年高考报名人数和高中毕业人数的差额,也会发现非应届高考生的比例,正在逐年走高。其中主体,便是高考复读生。

            2019年,非应届高考生数量为241.75万人,而后逐年攀升至284.47、297.77、368.9、414.56万人。

            如此来看,今年网传的413万复读生,并没有很夸张,甚至还有些保守了。

            自2019年以来,非应届高考生数量增速分别为17.75、4.6%、23.9%、12.4%,基本都高于同期的高考人数整体增速。

            越来越多经历一次甚至多次高考的复读生,将和新考生,站在同一起点、同步竞争了。

            

            图源:图解教育

            如此来看,在国家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高考复读生却逐年走高,中国家长,对于传统的教育晋升体系,仍有很强的执念。

            这其中,复读“执念”最深的并非传统印象里的“山河四省”,“考公大省”山东甚至不能排进前五。

            根据网易数读,2021年复读生中,江西、安徽、四川、广西、陕西五省,复读率都超过了10%,河南排名第六。

            而将时段拉长,会发现江西、安徽、河南三地,复读率长期盘踞高位。

            

            图源:网易数读

            从这个层面来说,江西、安徽、河南三地的考生,大概才是心理压力最大的那一个。

            对他们来说,在高考人数未来十年维持高位的情形下,停止“内卷”,也至少是十年后的事了。

            结语

            从某种意义来说,上大学不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2023年,上海、北京两地的录取率更是直逼80%。

            但是细看传统意义上的“一本”录取率、“985”录取率、“211”录取率,会发现上“好大学”的几率,越来越小了。

            

            有数DataVision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985”录取率从1.73%下降至1.38%。

            更意外的是,整个比例,实际上是被北京、上海、天津三地高比例拉上去的。

            如2023年,三地“985%录取率分别为7.1%、5.3%、6.9%,而全国多地维持在1.2%至2.5%之间。

            最“难”的河南,2023年“985”录取率只有0.9%,全国垫底。

            难怪网友们对“山河大学”的呼声如此之高。

            不过,家长们也不用如此焦虑,毕竟“唯学历论”的时代正在过去,几个明显的信号:

            第一,国家急了,拼命发展职业本科,让蓝领“镀金”,加大人才吸引力。

            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蓝领荒”,蓝领收入正逐级攀升,十年迎来涨幅225%,远超同期白领的30%。

            第二,这两年,为了有一技傍身,本科生“回炉”读职校成为潮流。

            这种不受传统观念束缚,选择更实用路径的求学,也算是大学生另辟蹊径的一种求职新方式。

            第三,全球化时代,教育和人才也可以“外循环”,留学需求出现低龄化趋势。

            新东方数据显示,高中阶段留学人群(18-21岁)近四年来首现反弹,反弹幅度高达50%。越来越多家长把目光放诸全球,让孩子体验多样化的教育。

            通往罗马的路,从来不止一条。

            放下执念,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通道。

           

      • 你先把那些没用的英文app删掉,把这几个app装上,好好了解中国。 +5


        :

    • 外国人放个屁都是香的? +10
      • 那是你们这样想的。中国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定会越来越好,繁荣昌盛。 +6
        • 现在比前些年更好了吗? +10
        • 中国人真倒霉,都世界第二了,还要艰苦奋斗。父母+自个儿+子女活着都为了艰苦奋斗了 +13
        • 已经艰苦奋斗了七十多年 +9
      • 很明显除了一张是照片外,其余都是做的。整天嘴里含着民族自豪感,其实,崇洋媚外都到骨子里了。 +15
        • 第三张看着有点傻 +3
        • 是视频。你就是看不得中国🇨🇳好,还好意思用中文。 +1
    • 一百多年前外国人玩火车时,中国人还在赶驴车。后来高速公路和卡车运输的兴趣逐渐替代了铁路。因为卡车运输更像毛细血管,更加快捷和方便。所以在北美,除了几条大的铁路干线外,很多铁路线都废除改成了人行步道。比如这个double trestle桥。 +6
      • 你就不要论证了,没能力修而已。
        • 能力不就是钱吗,哪有什么没能力的说法? +5
    • 中国人的收入是跟GDP不相匹配的,这就是为什么政府能拿出那么多钱来搞基建。如果加拿大把你的工资减半,也能造出让你自豪的高铁,你愿意吗? +9
      • 这是东亚的宿命啦,东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的GDP和工资匹配,制造业国家做不到,金融可以
        • 这不是事实。日本韩国台湾完全不一样。 +7
          • 怎么不是事实,日本60-80年代的大基建,韩国的汉江奇迹,台湾的10大建设,都是低工资,政府搞基建 +1
            • 猜的吧? +1
              • 还用猜?日本东京二战后期,包括古建筑,天皇寓所都被炸没了,一个不剩,现在的豪华基础设施是自己出来的? +1
                • 不说明是牺牲百姓收入建成的。美国也有大搞基建的时候,也没有牺牲百姓收入。你这个偷换概念的习惯太不好了。 +3
                  • 东亚国家即使是现在,GDP也和收入不符啦 +1
                    • 说详细点。
    • 基础建设是一个国家迈入发达工业国家的必经之路,中国完全碾压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原因就在于此,完成了基建和工业化,中国离发达工业国家只有一步之遥了,我为中国的发展而高兴 +6
    • 哈尔滨列车撞死6人!公告“用词考究” 网友不满 +4

      https://info.51.ca/articles/1315797?wyacs=info-article-item-bt-related

      中国哈尔滨4日下午发生货运列车撞铁路施工人员事故,负责该路段的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车务段的官方微博公告称,因货物列车运行至绥佳线汤原—望江下行区间,与侵入下行线的施工作业人员发生“剐碰”,造成6人死亡。

      根据该声明,事故现场造成2人死亡,4人受伤,4名伤者经抢救无效死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消息称,铁路部门向遇难人员表示沉痛哀悼,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深切慰问,后续将全力做好相关善后工作,彻查事故原因,依法依规问责处理,坚决防范和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中国网友普遍对于声明中使用“侵入、剐碰”等辞汇表示不满,有人认为“侵入”一词率先将责任堆到施工作业人员身上,而“剐碰”则将火车撞人一事轻描淡写带过,网友表示,“这剐碰一下毁了六个家庭。”

      此前,四川一名男子因疲劳驾驶直冲路边行人,造成6人死亡,当时武胜县公安局发布公告称“男子驾车与5名行人发生碰撞”,同样受到网友抨击,认为影片中的汽车明显撞向路人,质疑用“碰撞”一词不符合所见情况。

      示意图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车务段”官方微博发布声明。(图/取自微博)
      • 美国现在火车出事是常态,一两个月来一次,都不惊奇了 +3
      • 中文被哈尔滨毁了 +1
    • 外国人说中国好的,都是中国的走狗。这样的美国狗多如牛毛,给钱就说中国好,给女人就说中国好。无一例外。大撒比的目的之一。 +1
    • 既然是最值得尊敬的人,有没有一个地方,把这条沙漠铁路的每一位建设者的名字铭刻在上面?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