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凯特琳·道蒂看来,今日美国殡葬文相当重视防腐和化妆,简而言之就是美化死亡,这个部分可以追溯至美国著名墓园“森林草坪”(Forest Lawn)。这里埋葬着很多好莱坞明星,包括包括《乱世佳人》的男主角克拉克·盖博、《卡萨布兰卡》的男主角汉弗莱·鲍嘉、伊丽莎白·泰勒、迈克尔·杰克逊等。
“森林草坪”公墓始建于1906年,在1917年,休伯特·伊顿担任墓园总经理时,决定打造一个新颖乐观的美式纪念公园,旨在“消除一切悲伤”。在这里,死亡是与生者的告别,遗体被称为“逝去的挚爱”“某某先生”,经过防腐处理和精心化妆之后,在华丽的哀悼室等待入土。
“森林草坪”公墓
休伯特·伊顿倡导乐观主义,他的举措引发了美化死亡的风潮。在20世纪50年代,战后经济繁荣的时代,也成为了殡葬业的辉煌年代,人们出手阔绰,愿意也有实力攀比葬礼的奢华程度。另一方面,遗体防腐和豪华葬礼使得殡葬人的形象也为之改变,他们一跃成为专业人才,既关注公共卫生,也懂得审美,让科学和艺术合二为一,他们给人留下了这样的印象:殡葬人的防腐技能可以保证公众远离疾病的侵害,他们的美学又可以给死者的家属留下“最美好的回忆”。
1959年的一期《时代周刊》把“森林草坪”公墓称为“迪士尼死亡乐园”。英国作家伊夫林·沃嘲讽过这种死亡唯美主义理念,他嘲笑休伯特·伊顿的防腐师团队把每一具送到“森林草坪”公墓的遗体“泡入防腐剂里腌,浓妆艳抹似妖娼,肤色暗红不会烂,能存大约100年”。
今天,殡葬业在北美已经成为价值数十亿美元的产业,也正是依靠着防腐处理,整个行业才一直兴旺不衰。凯特琳·道蒂认为,现代防腐技术的诞生“完全是市场和消费主义作用下的产物”——她亲眼看到自己的同事防腐师拿着套管针,戳进死者肚脐下面,在里面一通猛刺,让肠子、膀胱、肺、胃等器官都受到摧残——这样做是要用套管针吸出内脏当中的气体、液体和废物,之后再注入化学防腐剂。这种做法看起来相当残忍,因此,连操作这一流程的防腐师本人都不愿意给自己的母亲做防腐处理。凯特琳·道蒂说,“防腐不能给我们带来内心平和,但是能让我们挣900美元。”
有了防腐化妆和豪华葬礼的加持,20世纪50年代成为了殡葬业“花里胡哨的年代”。不过,这样的花里胡哨并没有持续太久。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发觉了殡仪馆依靠丧事发财的秘密。1963年,英国记者杰西卡·米特福德出版了一本引起轰动的《美国式死亡》,将殡葬承办人描述为一群贪得无厌的资本家。她在其中揭开了防腐技术的内幕,指出这是“泡在福尔马林里的秘密”,是在和美国公众“玩一个巨大、残忍、昂贵的恶作剧”。她告诉世人,每一具遗体都要“在短时间内喷洗、切片、穿孔、浸泡、固定、理发、剃须、上蜡、化妆、点缀、穿衣——从一具普通的遗体变为‘美丽的回忆’”。杰西卡·米特福德本人决定死后不办豪华葬礼,而是选择便宜的火葬。
杰西卡·米特福德作品《美国式死亡》
凯特琳·道蒂对旨在消除悲伤的乐观主义葬礼进行了批评。她说,自己在进入殡葬业以前,也曾希望建立一家名为“死亡美学”的殡仪馆,在她过去的想象当中,人们应该用新鲜、好玩的方式悼念死者,殡仪馆举办着派对,播放着摇滚乐,人们把骨灰做成钻石戴在手上……但是她发现,这种乐观主义的方法,却是在否定死亡本身。
“我们需要意识到死亡。要承认这个人已经死了,他死后在家人心中留下了一个空洞。如果我们只是在说,多好啊,他度过了多棒的一生啊,那是在否定死亡。开个派对庆祝一番,是挺好的。可是也别忘了去看一看遗体,围绕死亡进行有意义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