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大、也是世界第三大的核电站札波罗热(Zaporozhye)核电站位于基辅东南方约550公里处的安赫德市(Enerhodar),共有6座反应堆,每座反应堆产电950兆瓦,产电总功率为5700兆瓦,整个电站可以供应乌克兰全国1/4的电力。目前只有一个反应堆在工作,容量约为 60%。
1986年,切尔诺贝利事故让乌克兰人民心有余悸。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装机容量为1000兆瓦的核反应堆机组,其中四号反应堆发生爆炸,反应堆功率失控急剧上升至满功率的100倍,释放出的辐射剂量是美国当年投放日本广岛原子弹的400倍,数十万人紧急撤离,周围2600平方公里设为禁区。
爆炸灾难发生后的辐射尘也随着大气飘散到苏联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部分地区,导致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包括远在1500公里外的德国部分地区,当地野猪也因为食用从污染地长出的磨菇,造成体内积累大量放射性物质,德国政府为了避免人类食用,不得不花费高达46万欧元收购这些“辐射猪”尸体。
根据一位来自绿党的欧洲议会会员于2006年撰写一份关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报告显示;从辐射尘飘散的分布来看,白俄罗斯(其国土约22%)和奥地利(13%)是最受辐射尘污染的地区。其他国家,例如乌克兰(5%)、芬兰和瑞典皆受到高程度上的污染,更有80%的辐射尘飘至摩尔多瓦、土耳其、斯洛文尼亚、瑞士。而斯洛伐克则受到较低程度上的污染。另外,德国44%和英国34%境内地区均受辐射尘的污染。
据有关科学数据预测,完全消除这场浩劫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至少需要800年,持续的核辐射危险将持续10万年。
按照后来统计,1986~1987年,苏联有24万人自愿前往抢险工作。
事故发生后,各国迅速审视国家核电战略。1986年,在西欧共同体能源部长会议上,丹麦、爱尔兰和希腊公开反对使用核反应堆。在世界能源会议上,菲律宾、土耳其、意大利和印度决定不建核电站,德国则冻结延长核电站使用期限。同时,多国签署《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成立世界核电运营协会,为预防事故和开展国际援助发挥作用。
为防核泄漏,苏联用40万立方米水泥和7000吨金属建造“石棺”把4号反应堆仓促封存。为避免粗糙“石棺”失去防辐效力,2012年国际社会捐助支持新“掩体”项目,资金由八国集团和欧洲委员会成员国共28个国家负责筹借,建设基金由欧洲复兴和开发银行管理,耗资约15亿欧元。2016年11月,新掩体主体部分覆盖到“石棺”之上,内部安装有吊装设备。2019年7月10日,新掩体管理权从跨国合资公司“诺瓦卡”移交至乌克兰政府,并正式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