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小说“廊桥遗梦”(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即“麦迪生桥”)一出版,即风糜世界,英文版发行量超过七百多万。此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对于“廊桥遗梦”,我看过数遍电影,读过小说好几次,并仔细研究过其中的思想、人性、价值观、爱情观(以及婚外情)、人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逻辑。总的看法是:“廊桥遗梦”与淫乱或诲淫无关。她是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即向人们揭示人性与情感方面一些深奥的、细腻的和复杂矛盾的现实与存在,帮助人们理解生命中人与人之间(特别是男女之间)那些最有价值的部分。反之,电影“廊桥遗梦”未能真正展示小说中最深刻的部分,几乎把小说中真正有价值的部分给毁了。为什么这样讲呢?作者Robert Waller博士是美国大学教授。他的创作方法与其他人不一样。大多数作家是从生活的体验中有感而发,加以艺术构思,创造成作品,以表达对人生、人性的感受和看法。而Waller博士是对生活、人生、人性、价值、爱情有一整套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看法。经过他对人生的感受和体验,他想在小说里表达一些深奥的人生哲学理念。
在小说“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生长在意大利,有文学学士学位。同其他年轻人一样,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然而,在当时二战战败的意大利,经济凋零,男丁缺乏。弗朗西斯卡和她的朋友们不得不面对大学毕业即失业并找不到丈夫的严酷现实。理查德·约翰逊,一位美国战后驻意大利的士兵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约翰逊是爱荷华州拥有自己小农场的一位农民。他以为自己能为弗朗西斯卡的生活提供一个安全而稳定的保障。弗朗西斯卡同意嫁给约翰逊并随他来到美国。丈夫勤力劳作,弗朗西斯卡节俭持家,生下一子一女,生活和谐安详。弗朗西斯卡先在当地教过几年小学。后来家境渐好,她辞去了工作,心安理得地当家庭主妇。
弗朗西斯卡绝对不是轻浮的女人。相反,她一生老实厚道,待人随和。农场附近的小镇是人们购物、聚会、交流的地方。成年人相互友好帮助,但也将传播小道消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弗朗西斯卡对她的丈夫和孩子们是关心爱护,并对丈夫抱感激之心。她的经历是地地道道五、六十年代美国小镇那种平静而又狭隘的生活。但是,她是有思想的,因为她偶尔会问问自己环境对一个人的成熟是否有利。他们夫妻之间对生活的理解是处于不同层面,正如现实中大部分夫妻一样。弗朗西斯卡很少去想生活、生命、爱情的真正含义。这些对她来说是朦胧而遥远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
小说所要表达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一个灵魂因爱而产生的觉醒。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丈夫带儿女去参加牛的比赛而离开四、五天。小说的男主人公,罗伯特·肯克因问路而走入了她的生活。肯克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一位天才的艺术家,极具男人力度和个性。他自称为“最后一位牛仔”,代表了他性格中为追求人生意义的完美,决不对物质世界的拜金主义低头的气概。他离过婚,但绝对不是玩弄女人的那种人。
肯克被委派去拍摄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麦迪生桥以及附近的几座老桥。他因迷路而向弗朗西斯卡问路,最后她好心带路。返回时因天气炎热,她请肯克喝杯凉饮料,并一道吃饭。茶余饭后聊天时,弗朗西斯卡发现她自己是在听一位哲人、一位艺术家、一位天才谈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和看法。肯克也发现弗朗西斯卡极具灵性。肯克离开以后,弗朗西斯卡一时冲动,写了一张小纸条,即“当黄昏蝴蝶起飞时,你如愿意,请你再来吃晚饭。”她当晚去把条子钉在麦迪生桥桥头。次日肯克在摄相时从镜头中看见了条子,并于当晚赴约。两人越谈越投机而发展为爱情,那张纸条也伴随肯克终生。
不少评论批评“廊桥遗梦”,说它诲淫。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小说想揭示的是有的夫妻生活一辈子但相互并未真正了解。而有的男女只短暂相识却发现了知己,好像自己若干年前就认识和了解对方一样。婚外情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产生婚外情有种种因素。只有极少一部分与道德有关,而大部分远不是可用道德就能解释清楚的。因为婚外情可能涉及到当事人生长的环境、婚后的境遇、以及事发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从“廊桥遗梦”描写的内容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发展是符合逻辑的。他们之间产生的是爱,而不是淫。
从心理学上对男女情爱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男女都有过在与情人或伴侣做爱时产生幻想的经历。在这种幻想中与之作爱的是另一个人或一个理想化了的情人。在许许多多方面,我们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尚。正如世界上主要宗教都谈人的罪,实际上是指人性本身具有的一些弱点。小说“廊桥遗梦”想揭示的不是人的淫乱,而是一个正常人在特定情况下人性中美好和软弱的两方面都会流露出来。小说的中心不是刻画两人在一起的场面,而是在两人决定是否分手以及分手后二十多年间的互相思念上。可惜电影“廊桥遗梦”中根本不能真正表达出这一点。
肯克与弗朗西斯卡相处几日,已经相互深深爱上对方。他们各自像探索人生和爱情真正价值的人,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偶然在一个焦点上相会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这种孤独而漂流的星球在运动却永远没有被撞击、震撼的一刹那。肯克提出要弗朗西斯卡与他一起走,作为正人君子,他愿意等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回来,向对方解释清楚一切。但弗朗西斯卡说她丈夫永远不会理解这一切,而且小镇上的人们也永远不会理解感情世界在灵魂深处的意义。如果她走了,流言蜚语会害得她的丈夫和儿女抬不起头。况且,她仍然敬重她的丈夫和爱她的儿女。她告诉肯克,如果她跟他走,良心上的负疚感会最终毁了他们的爱情。在爱情和义务之间,她最后选择了后者。
在这里,小说揭示人们在做人生选择时,往往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如此的、以及义务的考虑,而较少从人的情感和灵魂的需要来考虑。从许多婚姻、家庭的案例我发现许多夫妇是因现实的需要而结合,因物质或义务的考虑而留在婚姻中。这可能是有那么多痛苦的婚姻和家庭存在的原因。
肯克和弗朗西斯卡的情感是建立在灵魂的撞击及相互的真正理解上,没有什么值得去谴责的。因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我曾问过不少朋友两个同样的问题:“你觉得自己高尚吗?”“你觉得自己有时很卑劣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第一个而肯定第二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许可以理解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同情戴安娜、查尔斯和卡米拉,懂得肯克和弗朗西斯卡之间的情感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层面上。
从1965年8月与弗朗西斯卡相会四天后分手到1982年去世,肯克苦苦思念着弗朗西斯卡,但从未打搅过她的生活(除了1965年9月他曾寄回弗朗西斯卡的照片)。弗朗西斯卡从肯克走后开始订阅“国家地理杂志”,寻找肯克的踪迹。凭着杂志,她维系着对肯克的深情。用她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感受到有肯克的感情而作为一种平衡,她早离开了自己的家。在这里,小说揭示有的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并未对有关的家庭成员造成大的痛苦和伤害,正是因为这之中有一种情感来平衡。肯与弗是在两人之间产生的“它”中相互思念,相互依赖而得以生存下去。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约翰逊1979年病故时向弗朗西斯卡道歉,因为他没有能够提供她所需要的。这是这对夫妇相处一辈子交流最深刻、最感人的一瞬间。约翰逊去世后,弗朗西斯卡尝试过一次给“国家地理杂志”打电话,打听肯克的下落。但这时肯克已经离开,并无人知道他的去处。弗朗西斯卡也不敢再打听,怕听到他最害怕的消息。
1982年2月的一天,一辆UPS的邮车开进农庄给弗朗西斯卡送来一个邮包。里边是肯克用过的三架相机,一条有“弗朗西斯卡”名字的项链,一封肯克1978年写给她的信,以及一篇肯克的文章。附上的律师信说,肯克先生已于近日去世,尊他的遗嘱,将这些东西送给弗朗西斯卡。肯克的骨灰已通过律师事务所的代理人,洒在弗朗西斯卡家附近的麦迪生桥。在苦苦思念肯克的弗朗西斯卡,十七年之后听到这个消息,如同雷劈一般。当她镇静下来之后开始整理思路,决定把她的这段苦恋写下来留给儿女。她也常去麦迪生桥,呆呆地站着。而小镇上的人说“老太婆人老了就古怪了”。
弗朗西斯卡于1989年去世。小镇上的人们很惊讶,因为她在遗嘱中要求火化并把骨灰撒在麦迪生桥周围。儿女不解,小镇上的人们也怀疑老太婆是不是神经出了问题。处理完葬礼后,她儿女整理遗物时发现三大本日记,才发现母亲的这段刻骨铭心而又痛苦的恋爱,也才懂得弗朗西斯卡为丈夫、儿女,为尽一位妻子和母亲的义务,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她压抑自己的情感。在对情人的思念的痛苦中,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面对这伟大的韧性,宝贵的情感,谁能说自己活得比弗朗西斯卡和肯克高尚?
弗朗西斯卡在留给儿女的信中写道:“我把我的一生给了我的家庭,我把我留下的献给罗伯特·肯克。”这就是为什么她要求把骨灰撒在麦迪生桥。她又写道:“他(指肯克)是一位善良热情的人,他肯定值得你们的敬重和爱戴。他以他的方式,通过我,曾经善待过你们。”读着这些震撼灵魂的字句,我常常在想:让卑鄙的灵魂去幻想和堕落吧!高尚的情感和灵魂不需要人的批准,因为他们与天国同在。
小说“廊桥遗梦”中描写的爱情符合人的心理及情感的发展逻辑。它写的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这里我无意说婚外情现象是正确的,但弗朗西斯卡与肯克的爱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二人与“淫乱”无缘。再看看电影“廊桥遗梦”。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因为它没有表达出小说内容中的精髓,情节交待得不清楚,蒙太奇手法也用得不当。倒述手法不断与现实交织,加上扮儿女的演员表演得做作,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影片中唯一有价值的是男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如雨中最后分别的那段戏,面部形体把人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揭示得很好。
婚外情是华人社会中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是理解,而不是谴责。只有理解了事出何因,才能着手解决,以达到真正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在小说“廊桥遗梦”中,女主人公弗朗西斯卡生长在意大利,有文学学士学位。同其他年轻人一样,她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幻想。然而,在当时二战战败的意大利,经济凋零,男丁缺乏。弗朗西斯卡和她的朋友们不得不面对大学毕业即失业并找不到丈夫的严酷现实。理查德·约翰逊,一位美国战后驻意大利的士兵出现在她的生活中。约翰逊是爱荷华州拥有自己小农场的一位农民。他以为自己能为弗朗西斯卡的生活提供一个安全而稳定的保障。弗朗西斯卡同意嫁给约翰逊并随他来到美国。丈夫勤力劳作,弗朗西斯卡节俭持家,生下一子一女,生活和谐安详。弗朗西斯卡先在当地教过几年小学。后来家境渐好,她辞去了工作,心安理得地当家庭主妇。
弗朗西斯卡绝对不是轻浮的女人。相反,她一生老实厚道,待人随和。农场附近的小镇是人们购物、聚会、交流的地方。成年人相互友好帮助,但也将传播小道消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弗朗西斯卡对她的丈夫和孩子们是关心爱护,并对丈夫抱感激之心。她的经历是地地道道五、六十年代美国小镇那种平静而又狭隘的生活。但是,她是有思想的,因为她偶尔会问问自己环境对一个人的成熟是否有利。他们夫妻之间对生活的理解是处于不同层面,正如现实中大部分夫妻一样。弗朗西斯卡很少去想生活、生命、爱情的真正含义。这些对她来说是朦胧而遥远的,对现实生活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
小说所要表达的是在这种环境下一个灵魂因爱而产生的觉醒。一个偶然的机会,她丈夫带儿女去参加牛的比赛而离开四、五天。小说的男主人公,罗伯特·肯克因问路而走入了她的生活。肯克是“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一位天才的艺术家,极具男人力度和个性。他自称为“最后一位牛仔”,代表了他性格中为追求人生意义的完美,决不对物质世界的拜金主义低头的气概。他离过婚,但绝对不是玩弄女人的那种人。
肯克被委派去拍摄具有艺术和历史价值的麦迪生桥以及附近的几座老桥。他因迷路而向弗朗西斯卡问路,最后她好心带路。返回时因天气炎热,她请肯克喝杯凉饮料,并一道吃饭。茶余饭后聊天时,弗朗西斯卡发现她自己是在听一位哲人、一位艺术家、一位天才谈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和看法。肯克也发现弗朗西斯卡极具灵性。肯克离开以后,弗朗西斯卡一时冲动,写了一张小纸条,即“当黄昏蝴蝶起飞时,你如愿意,请你再来吃晚饭。”她当晚去把条子钉在麦迪生桥桥头。次日肯克在摄相时从镜头中看见了条子,并于当晚赴约。两人越谈越投机而发展为爱情,那张纸条也伴随肯克终生。
不少评论批评“廊桥遗梦”,说它诲淫。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小说想揭示的是有的夫妻生活一辈子但相互并未真正了解。而有的男女只短暂相识却发现了知己,好像自己若干年前就认识和了解对方一样。婚外情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产生婚外情有种种因素。只有极少一部分与道德有关,而大部分远不是可用道德就能解释清楚的。因为婚外情可能涉及到当事人生长的环境、婚后的境遇、以及事发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从“廊桥遗梦”描写的内容来分析,男女主人公的心理发展是符合逻辑的。他们之间产生的是爱,而不是淫。
从心理学上对男女情爱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男女都有过在与情人或伴侣做爱时产生幻想的经历。在这种幻想中与之作爱的是另一个人或一个理想化了的情人。在许许多多方面,我们远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高尚。正如世界上主要宗教都谈人的罪,实际上是指人性本身具有的一些弱点。小说“廊桥遗梦”想揭示的不是人的淫乱,而是一个正常人在特定情况下人性中美好和软弱的两方面都会流露出来。小说的中心不是刻画两人在一起的场面,而是在两人决定是否分手以及分手后二十多年间的互相思念上。可惜电影“廊桥遗梦”中根本不能真正表达出这一点。
肯克与弗朗西斯卡相处几日,已经相互深深爱上对方。他们各自像探索人生和爱情真正价值的人,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偶然在一个焦点上相会了。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像这种孤独而漂流的星球在运动却永远没有被撞击、震撼的一刹那。肯克提出要弗朗西斯卡与他一起走,作为正人君子,他愿意等弗朗西斯卡的丈夫回来,向对方解释清楚一切。但弗朗西斯卡说她丈夫永远不会理解这一切,而且小镇上的人们也永远不会理解感情世界在灵魂深处的意义。如果她走了,流言蜚语会害得她的丈夫和儿女抬不起头。况且,她仍然敬重她的丈夫和爱她的儿女。她告诉肯克,如果她跟他走,良心上的负疚感会最终毁了他们的爱情。在爱情和义务之间,她最后选择了后者。
在这里,小说揭示人们在做人生选择时,往往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如此的、以及义务的考虑,而较少从人的情感和灵魂的需要来考虑。从许多婚姻、家庭的案例我发现许多夫妇是因现实的需要而结合,因物质或义务的考虑而留在婚姻中。这可能是有那么多痛苦的婚姻和家庭存在的原因。
肯克和弗朗西斯卡的情感是建立在灵魂的撞击及相互的真正理解上,没有什么值得去谴责的。因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我曾问过不少朋友两个同样的问题:“你觉得自己高尚吗?”“你觉得自己有时很卑劣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第一个而肯定第二个。从这一点出发,我们也许可以理解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同情戴安娜、查尔斯和卡米拉,懂得肯克和弗朗西斯卡之间的情感是在什么样的一个层面上。
从1965年8月与弗朗西斯卡相会四天后分手到1982年去世,肯克苦苦思念着弗朗西斯卡,但从未打搅过她的生活(除了1965年9月他曾寄回弗朗西斯卡的照片)。弗朗西斯卡从肯克走后开始订阅“国家地理杂志”,寻找肯克的踪迹。凭着杂志,她维系着对肯克的深情。用她自己的话说,如果不是感受到有肯克的感情而作为一种平衡,她早离开了自己的家。在这里,小说揭示有的婚姻和家庭的存在并未对有关的家庭成员造成大的痛苦和伤害,正是因为这之中有一种情感来平衡。肯与弗是在两人之间产生的“它”中相互思念,相互依赖而得以生存下去。
弗朗西斯卡的丈夫,理查德·约翰逊1979年病故时向弗朗西斯卡道歉,因为他没有能够提供她所需要的。这是这对夫妇相处一辈子交流最深刻、最感人的一瞬间。约翰逊去世后,弗朗西斯卡尝试过一次给“国家地理杂志”打电话,打听肯克的下落。但这时肯克已经离开,并无人知道他的去处。弗朗西斯卡也不敢再打听,怕听到他最害怕的消息。
1982年2月的一天,一辆UPS的邮车开进农庄给弗朗西斯卡送来一个邮包。里边是肯克用过的三架相机,一条有“弗朗西斯卡”名字的项链,一封肯克1978年写给她的信,以及一篇肯克的文章。附上的律师信说,肯克先生已于近日去世,尊他的遗嘱,将这些东西送给弗朗西斯卡。肯克的骨灰已通过律师事务所的代理人,洒在弗朗西斯卡家附近的麦迪生桥。在苦苦思念肯克的弗朗西斯卡,十七年之后听到这个消息,如同雷劈一般。当她镇静下来之后开始整理思路,决定把她的这段苦恋写下来留给儿女。她也常去麦迪生桥,呆呆地站着。而小镇上的人说“老太婆人老了就古怪了”。
弗朗西斯卡于1989年去世。小镇上的人们很惊讶,因为她在遗嘱中要求火化并把骨灰撒在麦迪生桥周围。儿女不解,小镇上的人们也怀疑老太婆是不是神经出了问题。处理完葬礼后,她儿女整理遗物时发现三大本日记,才发现母亲的这段刻骨铭心而又痛苦的恋爱,也才懂得弗朗西斯卡为丈夫、儿女,为尽一位妻子和母亲的义务,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在无人倾诉的情况下,她压抑自己的情感。在对情人的思念的痛苦中,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多年。面对这伟大的韧性,宝贵的情感,谁能说自己活得比弗朗西斯卡和肯克高尚?
弗朗西斯卡在留给儿女的信中写道:“我把我的一生给了我的家庭,我把我留下的献给罗伯特·肯克。”这就是为什么她要求把骨灰撒在麦迪生桥。她又写道:“他(指肯克)是一位善良热情的人,他肯定值得你们的敬重和爱戴。他以他的方式,通过我,曾经善待过你们。”读着这些震撼灵魂的字句,我常常在想:让卑鄙的灵魂去幻想和堕落吧!高尚的情感和灵魂不需要人的批准,因为他们与天国同在。
小说“廊桥遗梦”中描写的爱情符合人的心理及情感的发展逻辑。它写的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特定个人的情感和行为。在这里我无意说婚外情现象是正确的,但弗朗西斯卡与肯克的爱情是可以理解的。他们二人与“淫乱”无缘。再看看电影“廊桥遗梦”。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因为它没有表达出小说内容中的精髓,情节交待得不清楚,蒙太奇手法也用得不当。倒述手法不断与现实交织,加上扮儿女的演员表演得做作,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影片中唯一有价值的是男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如雨中最后分别的那段戏,面部形体把人内心的痛苦和矛盾揭示得很好。
婚外情是华人社会中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要想真正解决问题,首先应该是理解,而不是谴责。只有理解了事出何因,才能着手解决,以达到真正的爱情、婚姻、家庭的和谐与幸福。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