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著名的楹联,是清末民初人赵藩写的,原文如
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联语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意义十分深刻。
上一句所说的“反侧”,意即反复无常,指的是当时征服孟获的故事。
这个战略方针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诸葛亮虚心采纳了,果然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原话不载于《三国志》的马谡传(附于马良传),
而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阳记》。据记载说:建兴三年(225)诸葛
亮南征时,马谡送行,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恃
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
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个
战略方针是由诸葛亮实现的,但最初提出的则是马谡。马谡虽然后来
犯了严重错误,在街亭打了一个大败仗,可是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
应该说他对于孟获要采取“攻心为上”的意见是正确的,而诸葛亮对
周边关系实行了互不侵犯、区域自治的办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
非常难能可贵的了。因此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也采用了这
段对话(见毛批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使我们对诸葛亮七擒
孟获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联下一句所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
答。这段对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
“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
有其国,未垂惠抚;且主客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
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
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致弊,实由于
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
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替他制定政规法令,从严治蜀。法
正却提出不同意见,劝谏诸葛亮要“缓刑弛禁”,执法从宽,以汉高
祖为法。诸葛亮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从宽还是
从严,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决定。汉高祖入关的时候,要除去秦朝的严
刑苛法,所以宽刑省法,解除了人民的痛苦;现在益州在刘璋统治时
期积弊很多,没有权威,就必须从严法治,“荣恩并济”。历史条件
不同,就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如果不审时度势,
不当宽时也宽,不当严时也严,那都是片面的。诸葛亮治蜀的方针,
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后来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
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就充分肯定了他的政绩。罗贯中也把这一段对话编入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批本第六十五回),基本上照抄原文,只作
了少量删改,因此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了。
对联的作者赵藩(1850—1927),字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下: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副联语讲的是诸葛亮治国和作战的指导思想,意义十分深刻。
上一句所说的“反侧”,意即反复无常,指的是当时征服孟获的故事。
这个战略方针是马谡向诸葛亮提出的,诸葛亮虚心采纳了,果然取得
了决定性的胜利。原话不载于《三国志》的马谡传(附于马良传),
而见于裴松之注所引的《襄阳记》。据记载说:建兴三年(225)诸葛
亮南征时,马谡送行,诸葛亮向他征求意见,马谡回答说:“南中恃
其险远,不服久矣,虽今日破之,明日复反耳。……夫用兵之道,攻
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这个
战略方针是由诸葛亮实现的,但最初提出的则是马谡。马谡虽然后来
犯了严重错误,在街亭打了一个大败仗,可是我们也不能以人废言,
应该说他对于孟获要采取“攻心为上”的意见是正确的,而诸葛亮对
周边关系实行了互不侵犯、区域自治的办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也是
非常难能可贵的了。因此罗贯中在《三国志通俗演义》里也采用了这
段对话(见毛批本《三国演义》第八十七回),使我们对诸葛亮七擒
孟获故事有了更深的理解。
对联下一句所说的“不审势即宽严皆误”,是诸葛亮对法正的回
答。这段对话见于《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郭冲的记载:
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
“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
有其国,未垂惠抚;且主客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驰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
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
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致弊,实由于
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
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
在刘备取得益州之后,诸葛亮替他制定政规法令,从严治蜀。法
正却提出不同意见,劝谏诸葛亮要“缓刑弛禁”,执法从宽,以汉高
祖为法。诸葛亮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作了具体分析,认为从宽还是
从严,需要根据客观形势决定。汉高祖入关的时候,要除去秦朝的严
刑苛法,所以宽刑省法,解除了人民的痛苦;现在益州在刘璋统治时
期积弊很多,没有权威,就必须从严法治,“荣恩并济”。历史条件
不同,就该实行不同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如果不审时度势,
不当宽时也宽,不当严时也严,那都是片面的。诸葛亮治蜀的方针,
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后来也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陈寿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后面称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
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
化肃然也”,就充分肯定了他的政绩。罗贯中也把这一段对话编入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毛批本第六十五回),基本上照抄原文,只作
了少量删改,因此已为广大读者所熟知了。
对联的作者赵藩(1850—1927),字樾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