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华人是首富吗?别嫁给英国男人 他们都比中国人穷
以存款论英雄
初到英国的第一个周末,特意拜访了一位中国博士生家庭,电话联络时他们表示周五、周六都不方便,只有周日下午有两小时的空。对方自称凑合着栖身在政府救济贫民的公房
里,在此安身的住户皆是低收入者,或干脆依靠救济金过活的底层贫民。这位先生享有英国政府每月420英镑的奖学金,周末就赶着去中餐馆端盘子捞外快,歇一天都嫌浪费。他太太则全职在中餐馆厨房里打杂,一星期干六天,每天下午两点去餐馆报到直到午夜一点收工,周五、周六生意繁忙时则要熬到深夜两点才能回家,每月收入1000英镑。望着她那充满血丝的双眼以及憔悴蜡黄的脸色,不由暗自嘀咕,原来这就是常听说的所谓“打工脸”。该太太来英五年至今英语仍一窍不通,从未拜访过英国人家庭亦无当地西方朋友。不过这些似乎并不妨碍她给我这个刚从国内跳到西方的“老土”,上一堂英国情况扫盲课。她开口的第一句告诫是:“千万别嫁给英国男人,英国人都比中国人穷,没什么钱。”吓了我一跳,如此说来她仅仅到英国几年就已迅速发迹且富过本地洋人了。见我愣愣的样子她继续款款道来:“别看我们来英国没多久,那也比英国人富裕,已有5万多英镑的存款了。那些英国人在银行里几乎没什么现钱,倒是欠着几千英镑、上万英镑债务的比比皆是。”以拥有多少存款论英雄,在此意义上她自我感觉良好,对于无积蓄的英国人显现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一位朋友洋洋得意地发感慨,当初他踏足英伦时投宿的那家英国房东,这五年来丝毫无长进,原来什么德行现今一如既往,而他自己这几年下来买了房又置了车早已风光起来。我脱口而出难怪老外当中国人都是暴发户,难得中国人这些表面的光闪闪作派受人于话柄。这位先生在华人公司做事年薪扣税前是1.2万英镑(收入税及国立保险税共占30%),而一介英国秘书黄毛丫头年薪扣税前是1.6万英镑。为何英国人总是给外人以穷哈哈的印象呢?主要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英国人手指缝严重漏银,吃光、喝光、玩光三光消费。细道来,首先中餐材料比西餐材料便宜许多,我们华人日常三餐的青菜、豆腐、鲜肉都不贵,尤其是由于洋人不习惯吃动物内脏及不懂得享受猪头、猪脚、鱼头、凤爪、鸡翅等等,因此这些东方美味在市场上如同白送一般廉价;而西餐讲究的火腿、熏肉、香肠、奶酪、鹅肝酱、鱼子酱、橄榄油以及法式、意式复杂的调料,再配合佐餐的葡萄酒、威士忌、香槟等价格都不菲,西洋人食物的花费是一笔可观的开销,加上日常泡酒吧、咖啡馆、上馆子等消费习惯都无法守住财。再就是英国人不情愿露富,一则见闻讲一国人的英国房东总是没完没了的哭穷,对于他递过来的400英镑房租千恩万谢,就跟接获了救急费似的。一天中午客厅传真机上飘下来一张纸,这位同胞立住脚瞥了一眼,惊得挪不动步,闹半天这位整天修修补补拾捣那辆老爷车的“潦倒汉”,手中握着价值200万英镑的股票。
一则消息,一位申请英国永久居留权的国人,其申请表上财产一栏赫然填着10万英镑。移民官员实地家访后无论如何不相信此君拥有10万英镑的身价。疑问是,有这么一笔巨款,不去黄金海岸晒太阳度假,却仍旧蜗居在名声恶劣的贫民区陋室里;不去享受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却仍旧没日没夜地窝在中餐馆出卖苦力。岂不是遇见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了,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的确海外中国人拥有大笔积蓄者比比皆是,但都是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攒下的,巴望日后衣锦还乡。记得有次中国学联组织大家出外郊游,到了目的地白人司机对着全车人介绍了一些当地著名的风味餐馆。他的话音刚落,众国人无一位下车进餐馆,而是纷纷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饭盒吃了起来。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老外司机的吃惊神态,最后只有他这一介车夫下到餐馆里去用餐。还有一次当地华侨举办国庆晚会每位收费13.5英镑,国内同胞到场的只有20多人,据说不少人嫌贵不来了。桌上免费提供矿泉水和橙汁,门外设有酒吧,吧台侍者抱怨凡遇有中国人的晚会销售额最惨,倒是桌上供应的免费饮料添了又添,还不如印巴人举办的活动收益高。
消费方式洋人华人的差异
华人为何被视为富裕阶层,或许可从华人与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模式得出一些结论。有一则笑话说的是,在天堂里,一位英国老太太与一位华人老太太相遇了。中国老太太感叹道:“我省吃俭用辛辛苦苦一辈子,昨天终于攒够了买楼钱,刚住了一天自己的新房,就升天了。”英国老太太不以为然地回敬:“你这一生也太可怜了。我住了一辈子自己的家,昨天才最终还清了借款,今天无怨无悔地迁到天堂。”的确对于金钱的概念东西风刮得不尽相同,洋人拼命存饯的劲头兴趣不大,类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维大行其道。有别于中国人居安思危、细水长流,存款越多、家底越厚睡觉才踏实的积蓄概念。西方人不大有“闲钱”放在银行里睡大觉,讲究“物尽其用”享受花钱的乐趣高于存钱的理性。伦敦街头一则流行的广告词是:“不仅仅活着,我们要的是享受生活。”从中餐馆的生意就可明显看出这一生活哲学,月初领到薪水那几天,餐馆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出奇的兴隆。最典型的例子,英国女王的母亲百岁皇太后,拖欠着银行480万英镑债务,仍旧吃香的喝辣的。以前我打工的那家饭店曾雇用了一位英国小伙洗碗,他只干了一个小时就溜之大吉,声称无法忍受如此艰苦,还不如坐享失业救济来得省心轻松。
一年后,有天在街上遇见这位旧同事,今非昔比判若两人。原来刚刚从天上咣铛掉下来100万英镑的遗产,是他那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房无儿无女的叔叔遗留给他的。老牌英帝国大凡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多少都有一些祖传财产。
至于钱的去向国人、洋人也大有差异。一位香港朋友,在英国、香港、内地皆有房产,算下来不动产至少有200多万英镑,但她将物业都租赁出去,自己租住在贫民区公寓里。日常去廉价商店购物,到快餐厅吃西方人称之为“垃圾”的便宜食品,别人请客进了高档西餐厅甚至连菜都不知怎么点法,日子过得跟穷人似的。这令洋人感觉实在怪异,甚至批评中国人不懂得什么叫生活和活着的区别。这位女士买楼时一次付清80万英镑现金,惊得洋人花玻璃眼珠瞪得老大差点没晕过去,被当做新闻传来传去。洋人感叹,连一介贫民区不起眼的失业小妇人都如此大手笔,可见中国人都是百万富翁绝非空穴来风。这位女士不工作曾向政府讨要失业救济,英政府发现她拥有大笔存款便拒绝发饷。她愤愤不平诉说救济金制度不公平,她的那些存款都是辛辛苦苦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血汗钱。英国人听不懂这一套,只反复强调你若将存款降下来,才有资格享受救济金。她当即在人家办公室发起脾气来,指责英国的救济金政策是纵容败家子。事后她对我感叹说中国人勤劳节俭真吃亏,还不如早早挥霍光然后痛痛快快地坐吃资本主义救济。
当然这仅是个别例子不具普遍意义,不过华人较注重投资房地产,因而流传由于香港人打破头移民买楼,致使伦敦的房地产不断飙升的缪论。另外,华人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情愿送子女就读昂贵的私立学校,以及喜爱开名车,加上银行里等身的存款等等露富的表面现象,都使外人误认为华人富裕。只可惜他们无缘见识华人克勤克俭、处处精打细算的理财方式以及超时工作、体力透支的另一侧面辛酸。一位中餐外卖店老板娘,常年在厨房里操劳手指粗大,她虽然有十几个金戒指,可怜她连一个也套不进去。中餐馆老板娘临生孩子前三四天,还在厨房里照样每天忙活十几小时,待生产后也不坐月子,没几天就又重返“战斗第一线”,没日没夜地苦干起来。这种吃苦耐劳的人生,犹如一百年前狄更斯时代底层苦力阶层的形象写照。
华人不仅需经济上露脸更需政治上翻身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了全英1000名首富排行榜,其中见不到几个华人的影子,甚至赶不上印巴富翁壮观,这显示华人并非首富而是还不够富裕。华人在英国位居第三大少数民族,却一向以不积极关心当地社会及政治著称。甚至华人本身也不团结,当遭遇种族歧视困扰时,往往显得软弱无力,既不能与黑社会对抗甚至不敢与警方合作。比如英国警方对待华人报案,警察双手一摊提出:“抓人可以,你们华人有勇气挺身出庭作证吗?”英国议会中有黑人、犹太人、印巴人等少数民族议员代表其族群利益,惟独见不到华人议员面孔,是惟一一个在国会中没有代表人的非白人民族,华人于政治上“沉默一族”般地自我放逐,致使华人于英国政界一直缺乏自己的代言人。英国华人为经济上出头露脸奋斗的同时,当务之急也应力争于积极从政治方面打个翻身仗。当然致富跻身富豪行列,这对于任何民族都是光荣的目标,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显然旅英华人如何在英国提高自身的经济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及政治地位,仍然任重道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以存款论英雄
初到英国的第一个周末,特意拜访了一位中国博士生家庭,电话联络时他们表示周五、周六都不方便,只有周日下午有两小时的空。对方自称凑合着栖身在政府救济贫民的公房
里,在此安身的住户皆是低收入者,或干脆依靠救济金过活的底层贫民。这位先生享有英国政府每月420英镑的奖学金,周末就赶着去中餐馆端盘子捞外快,歇一天都嫌浪费。他太太则全职在中餐馆厨房里打杂,一星期干六天,每天下午两点去餐馆报到直到午夜一点收工,周五、周六生意繁忙时则要熬到深夜两点才能回家,每月收入1000英镑。望着她那充满血丝的双眼以及憔悴蜡黄的脸色,不由暗自嘀咕,原来这就是常听说的所谓“打工脸”。该太太来英五年至今英语仍一窍不通,从未拜访过英国人家庭亦无当地西方朋友。不过这些似乎并不妨碍她给我这个刚从国内跳到西方的“老土”,上一堂英国情况扫盲课。她开口的第一句告诫是:“千万别嫁给英国男人,英国人都比中国人穷,没什么钱。”吓了我一跳,如此说来她仅仅到英国几年就已迅速发迹且富过本地洋人了。见我愣愣的样子她继续款款道来:“别看我们来英国没多久,那也比英国人富裕,已有5万多英镑的存款了。那些英国人在银行里几乎没什么现钱,倒是欠着几千英镑、上万英镑债务的比比皆是。”以拥有多少存款论英雄,在此意义上她自我感觉良好,对于无积蓄的英国人显现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
一位朋友洋洋得意地发感慨,当初他踏足英伦时投宿的那家英国房东,这五年来丝毫无长进,原来什么德行现今一如既往,而他自己这几年下来买了房又置了车早已风光起来。我脱口而出难怪老外当中国人都是暴发户,难得中国人这些表面的光闪闪作派受人于话柄。这位先生在华人公司做事年薪扣税前是1.2万英镑(收入税及国立保险税共占30%),而一介英国秘书黄毛丫头年薪扣税前是1.6万英镑。为何英国人总是给外人以穷哈哈的印象呢?主要是生活方式上的差异,英国人手指缝严重漏银,吃光、喝光、玩光三光消费。细道来,首先中餐材料比西餐材料便宜许多,我们华人日常三餐的青菜、豆腐、鲜肉都不贵,尤其是由于洋人不习惯吃动物内脏及不懂得享受猪头、猪脚、鱼头、凤爪、鸡翅等等,因此这些东方美味在市场上如同白送一般廉价;而西餐讲究的火腿、熏肉、香肠、奶酪、鹅肝酱、鱼子酱、橄榄油以及法式、意式复杂的调料,再配合佐餐的葡萄酒、威士忌、香槟等价格都不菲,西洋人食物的花费是一笔可观的开销,加上日常泡酒吧、咖啡馆、上馆子等消费习惯都无法守住财。再就是英国人不情愿露富,一则见闻讲一国人的英国房东总是没完没了的哭穷,对于他递过来的400英镑房租千恩万谢,就跟接获了救急费似的。一天中午客厅传真机上飘下来一张纸,这位同胞立住脚瞥了一眼,惊得挪不动步,闹半天这位整天修修补补拾捣那辆老爷车的“潦倒汉”,手中握着价值200万英镑的股票。
一则消息,一位申请英国永久居留权的国人,其申请表上财产一栏赫然填着10万英镑。移民官员实地家访后无论如何不相信此君拥有10万英镑的身价。疑问是,有这么一笔巨款,不去黄金海岸晒太阳度假,却仍旧蜗居在名声恶劣的贫民区陋室里;不去享受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却仍旧没日没夜地窝在中餐馆出卖苦力。岂不是遇见巴尔扎克笔下的守财奴了,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的确海外中国人拥有大笔积蓄者比比皆是,但都是省吃俭用辛辛苦苦攒下的,巴望日后衣锦还乡。记得有次中国学联组织大家出外郊游,到了目的地白人司机对着全车人介绍了一些当地著名的风味餐馆。他的话音刚落,众国人无一位下车进餐馆,而是纷纷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饭盒吃了起来。至今记得清清楚楚那老外司机的吃惊神态,最后只有他这一介车夫下到餐馆里去用餐。还有一次当地华侨举办国庆晚会每位收费13.5英镑,国内同胞到场的只有20多人,据说不少人嫌贵不来了。桌上免费提供矿泉水和橙汁,门外设有酒吧,吧台侍者抱怨凡遇有中国人的晚会销售额最惨,倒是桌上供应的免费饮料添了又添,还不如印巴人举办的活动收益高。
消费方式洋人华人的差异
华人为何被视为富裕阶层,或许可从华人与西方人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消费模式得出一些结论。有一则笑话说的是,在天堂里,一位英国老太太与一位华人老太太相遇了。中国老太太感叹道:“我省吃俭用辛辛苦苦一辈子,昨天终于攒够了买楼钱,刚住了一天自己的新房,就升天了。”英国老太太不以为然地回敬:“你这一生也太可怜了。我住了一辈子自己的家,昨天才最终还清了借款,今天无怨无悔地迁到天堂。”的确对于金钱的概念东西风刮得不尽相同,洋人拼命存饯的劲头兴趣不大,类似“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思维大行其道。有别于中国人居安思危、细水长流,存款越多、家底越厚睡觉才踏实的积蓄概念。西方人不大有“闲钱”放在银行里睡大觉,讲究“物尽其用”享受花钱的乐趣高于存钱的理性。伦敦街头一则流行的广告词是:“不仅仅活着,我们要的是享受生活。”从中餐馆的生意就可明显看出这一生活哲学,月初领到薪水那几天,餐馆每天顾客盈门生意出奇的兴隆。最典型的例子,英国女王的母亲百岁皇太后,拖欠着银行480万英镑债务,仍旧吃香的喝辣的。以前我打工的那家饭店曾雇用了一位英国小伙洗碗,他只干了一个小时就溜之大吉,声称无法忍受如此艰苦,还不如坐享失业救济来得省心轻松。
一年后,有天在街上遇见这位旧同事,今非昔比判若两人。原来刚刚从天上咣铛掉下来100万英镑的遗产,是他那八杆子打不着的远房无儿无女的叔叔遗留给他的。老牌英帝国大凡中产阶级以上家庭,多少都有一些祖传财产。
至于钱的去向国人、洋人也大有差异。一位香港朋友,在英国、香港、内地皆有房产,算下来不动产至少有200多万英镑,但她将物业都租赁出去,自己租住在贫民区公寓里。日常去廉价商店购物,到快餐厅吃西方人称之为“垃圾”的便宜食品,别人请客进了高档西餐厅甚至连菜都不知怎么点法,日子过得跟穷人似的。这令洋人感觉实在怪异,甚至批评中国人不懂得什么叫生活和活着的区别。这位女士买楼时一次付清80万英镑现金,惊得洋人花玻璃眼珠瞪得老大差点没晕过去,被当做新闻传来传去。洋人感叹,连一介贫民区不起眼的失业小妇人都如此大手笔,可见中国人都是百万富翁绝非空穴来风。这位女士不工作曾向政府讨要失业救济,英政府发现她拥有大笔存款便拒绝发饷。她愤愤不平诉说救济金制度不公平,她的那些存款都是辛辛苦苦从牙缝里挤出来的血汗钱。英国人听不懂这一套,只反复强调你若将存款降下来,才有资格享受救济金。她当即在人家办公室发起脾气来,指责英国的救济金政策是纵容败家子。事后她对我感叹说中国人勤劳节俭真吃亏,还不如早早挥霍光然后痛痛快快地坐吃资本主义救济。
当然这仅是个别例子不具普遍意义,不过华人较注重投资房地产,因而流传由于香港人打破头移民买楼,致使伦敦的房地产不断飙升的缪论。另外,华人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也情愿送子女就读昂贵的私立学校,以及喜爱开名车,加上银行里等身的存款等等露富的表面现象,都使外人误认为华人富裕。只可惜他们无缘见识华人克勤克俭、处处精打细算的理财方式以及超时工作、体力透支的另一侧面辛酸。一位中餐外卖店老板娘,常年在厨房里操劳手指粗大,她虽然有十几个金戒指,可怜她连一个也套不进去。中餐馆老板娘临生孩子前三四天,还在厨房里照样每天忙活十几小时,待生产后也不坐月子,没几天就又重返“战斗第一线”,没日没夜地苦干起来。这种吃苦耐劳的人生,犹如一百年前狄更斯时代底层苦力阶层的形象写照。
华人不仅需经济上露脸更需政治上翻身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公布了全英1000名首富排行榜,其中见不到几个华人的影子,甚至赶不上印巴富翁壮观,这显示华人并非首富而是还不够富裕。华人在英国位居第三大少数民族,却一向以不积极关心当地社会及政治著称。甚至华人本身也不团结,当遭遇种族歧视困扰时,往往显得软弱无力,既不能与黑社会对抗甚至不敢与警方合作。比如英国警方对待华人报案,警察双手一摊提出:“抓人可以,你们华人有勇气挺身出庭作证吗?”英国议会中有黑人、犹太人、印巴人等少数民族议员代表其族群利益,惟独见不到华人议员面孔,是惟一一个在国会中没有代表人的非白人民族,华人于政治上“沉默一族”般地自我放逐,致使华人于英国政界一直缺乏自己的代言人。英国华人为经济上出头露脸奋斗的同时,当务之急也应力争于积极从政治方面打个翻身仗。当然致富跻身富豪行列,这对于任何民族都是光荣的目标,对于社会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显然旅英华人如何在英国提高自身的经济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社会及政治地位,仍然任重道远。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